用金錢鞭策企業的員工,就如同為了錢而作戰的雇傭軍一樣。他們沒有信仰,沒有目標,隻有短暫的利益。一旦企業有任何變故,他們會一哄而散。所以要打造有親和力的優秀的企業文化,培養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這才是從根本上對員工長遠的激勵方式。即便企業在困難時,在這種優秀企業文化的激勵下,員工也能統一思想,與企業同舟共濟、知難而進。可以說,沒有這種企業文化作基礎,前述種種激勵手段都是暫時的、表麵的。
6.6.1 樹立先進的企業文化意識
1.特色意識
富於傳奇的精神領袖;值得敬仰的企業象征;獨樹一幟的鮮明個性……總之,建立一種有特色的文化主題,能使企業員工精神振奮,能使客戶耳目一新,能使社會反響強烈。
2.信譽意識
企業文化必須建立在講信譽的基礎上才有意義,對外講信譽,對內也要講信譽。信譽的廣泛傳播推動企業文化的發展,離開了信譽,企業文化就是“無水之舟”。
3.係統意識
企業文化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工作,可能需要幾代企業員工的不懈努力才能得來,所以要樹立係統意識。以科學的態度、理智的心態來建設企業文化,急功近利隻會將企業文化毀於旦夕。
4.參與意識
打造企業文化不隻是管理者的事,更不單純是策劃部門的事,而是企業中每一位員工辛勤努力的成果。如果將企業文化的建設單純理解為表現形式的改變,那是對企業文化的極大誤解。最好的企業文化是由每位員工參與得來的,並能通過每位員工的工作狀態體現出來。
5.成本意識
很多人將企業文化的建設狹隘地理解為高水平的消費,錯誤地認為隻有上百萬元的氣派裝修才能襯托出自己的企業文化。國際超市巨頭家樂福深知,顧客到這兒購買的是價廉物美的商品,而不是豪華的裝修。建設企業文化是一種投資,但也要樹立成本意識。
6.合作意識
一輛汽車能夠轉動,依賴於1萬多個零部件的互動,假使其中有一兩個零件不聽使喚,車子就會拋錨。優秀的企業文化也一樣需要員工群策群力、共同建設和維護。
6.6.2 打造優秀企業文化的八大原則
1.以人為中心
人不僅是企業文化的創造者,還是企業文化的發展者和體現者。人是企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第一資源,是企業發展的最大動力。企業活動的最終目的是盈利,但又不能單純地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企業的最高目標或宗旨,而應把企業“人”的自由、幸福(這裏當然也包括企業盈利、個人所得收入等在內)作為企業發展的最高目標,這是優秀企業文化應強調的一點。《企業文化》一書的作者、哈佛大學教授狄爾和甘乃迪曾對美國約80家公司做過調查,結果表明,三分之一的公司是以利潤為最高目標的,但這些公司並不是都能取得好成績。另外三分之二的公司不是以利潤而是以一些崇高的信念、人的價值、理想作為最高目標,卻取得了卓越的績效,實現了利潤目標。這說明,優秀的企業文化必須以人為中心,充分反映員工的思想文化意識。通過企業全體員工的積極參與,發揮首創精神,企業才能有生命力,企業文化才能健康發展和發揮它的凝聚力和激勵作用。以人為中心,是以本企業的員工為中心,不能不顧本企業廣大員工的特點和利益而一味強調“老板文化”,忽視員工的積極性、智慧和創造力。
2.自我塑造
企業文化的主體性、彌散性和社會性,決定企業文化隻能靠塑造而成。企業是企業文化塑造的主體,沒有別的因素能取代企業自身的這種地位與功能,因此,優秀的、具有親和力的企業文化隻能靠自己來塑造。為什麼要以此為原則呢?
首先,企業文化是在企業這個特定的社會經濟組織內形成的,其形成和發展過程就是企業自我完善的過程,即企業在運行過程中不斷發現並克服自身文化因素中不適應時代要求和進一步發展的東西,保持和發揚適應時代要求和進一步發展的優良文化傳統。而且,在形成企業文化的過程中,對其他企業及國外企業經驗的借鑒和吸收,也隻有經過本企業的消化,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
其次,企業文化各具特色也必須具有特色,沒有統一的模式可以照搬,也不能照搬。管理者隻能根據本企業的實際狀況和文化傳統來確定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提出相應的奮鬥口號,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激勵原則,從而塑造出具有本企業特色的企業文化。
最後,實踐已經證明,成功企業的優秀企業文化都是由該企業自己塑造的。如鬆下的“經營哲學”是由以鬆下幸之助為首的鬆下電器公司自己提出和推行的;IBM的管理風格是美國商用機器公司自己在實踐中形成的;“鞍鋼憲法”是我國鞍山鋼鐵公司自己製定的;“大慶精神”是大慶人自己培養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