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在關鍵時候公開宣傳冒尖人才的實績。既然冒尖人才最感到痛苦和難熬的時期,就是剛取得一些實績,立即招來滿城風雨的微妙階段,那麼,有膽識的領導就應該意識到,這時候,肯定是冒尖者最需要得到領導者有力支持的關鍵時刻,同時又是掐尖者最有可能取得勝利的危險時刻,而對掐尖歪風,一個有正義感的領導者,決不能袖手旁觀,無動於衷,此時此刻,他對冒尖人才的最有力的鼓勵和支持,莫過於選擇一個適當的場合,向全體職工公開宣傳冒尖人才的實績。這樣做,往往能收到澄清事實、驅散流言、主持公道、鼓勵冒尖的奇效。
③及時終止少數小人、庸才的掐尖行為。對於少數躲在人群裏散布流言蜚語的掐尖骨幹,領導者隻要一經發現,就應該不留情麵,立即對他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迫使他及時中止對先進人物的掐尖行為。有些地區和單位,由於領導者對少數掐尖者的惡意中傷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甚至認為這是掐尖者和冒尖者之間的“私人糾葛”,領導者不應介入。抱著這種錯誤的態度,不僅將使冒尖人才難逃厄運,而且將嚴重敗壞本地區、本單位的黨風和民風,最終影響到領導者用人行為的正常實施。
④對實績顯著的冒尖者給予適度的表彰和鼓勵。在精神上和物質上給冒尖者以適度的鼓勵,不僅有利於鼓舞少數冒尖者的鬥誌,激勵他們更快地成長,而且也在公眾麵前樹立起一批具有說服力和示範作用的榜樣。當然,領導者在這樣做的同時,事實上也在公眾的心目中塑造著自己的理想形象。像這樣愛才護才的領導者,誰不打心裏敬佩他、擁戴他呢?
綜上所述,鼓勵冒尖,領導者必須善於選擇最有效的鼓勵手段,最關鍵的鼓勵時刻,最合適的鼓勵場合,掌握最合理的獎勵分寸和量級,以此來扶植一大批有發展潛力的冒尖人才,並通過他們,帶動更多的下屬投入到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中去。
2.利用競爭去激勵鍛煉人才
要進行競爭,領導者不僅要公開鼓勵,還要鼓勵員工們有向現狀挑戰的勇氣。
有一句老話說:“如果我們做的隻是我們過去做過的,我們得到的也永遠就像過去一樣。”如果我們要求質量、效益和服務更上一層樓,我們必須經常設法尋找改進現行製度、服務和產品質量的方法,我們必須鼓勵每個人,從一線員工到上級領導,都要經常向四周一切事物提問題。如果我們總是鼓動並且保護墨守成規而不向現狀挑戰,那是最糟的。領導者必須經常自我告誡不要被唯唯諾諾的人所包圍。唯唯諾諾的人就是總是挑上級喜歡的話對上級講話的人,就是在上級麵前很少甚至不講有違公司規章或和領導不一致意見的人。被唯唯諾諾者包圍的領導者總是看不見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點,即如果你被唯唯諾諾的人所包圍,那麼,不論你還是他們,就都成了多餘的人。
明智的領導者不僅讓人講話,更鼓勵大家講話。他們懂得企業最需要的恰恰就是人人動腦筋設法改進企業,哪怕是對企業最根本的問題提出挑戰。
要使員工想出更新、更好、更有效的辦法促使企業發展,隻有通過鼓勵員工向現狀不斷挑戰,企業才有活力。
處在節奏加劇、信息萬千的現代工業社會裏,企業急需的是善於應變的革新型人才。若要培養出這種革新型人才,就必須有一個相應的工作環境,這就是日本以經營超級市場而著稱的大榮公司使用人才的觀念。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該公司向員工們提出了“彩虹作戰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麵對危機、破釜沉舟”的環境,即員工非向高目標挑戰不可的環境。
“彩虹作戰策略”是以東京為中心,將東南30公裏、西北50公裏內的地區作為今後的發展區域,逐步設立超級市場,供應各種消費品。這個布局猶如一條彩虹,呈半圓形向外擴展。該公司的設想是以每30萬人就有一家大型超級市場的比例來發展業務,擴大銷售網。其氣魄之大在日本商業界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
大榮公司成立之初,僅有員工13人,為了激勵人才,領導向員工們描繪本單位設想的宏偉藍圖,創造上下一致奔向目標的熱烈氣氛,如今它已發展成為日本數一數二的大型百貨公司。該公司總裁中內功,一直懷著一個巨大的夢想,不以全國零售業之冠為滿足,而要成為世界超級市場之王。樹立宏偉的目標,編織絢麗巨大的夢想,從而點燃員工的競爭意識和奔向目標的意願之火,在實踐中加以徹底地磨煉,這就是大榮公司激勵人才的宗旨。
當今,企業生存的最大課題就是培養人才和激勵人才進取,但是在方式上,卻有不少企業走了彎路。例如,要使員工有工作意願,養成自我啟發的習慣,就必須做到傾聽他們的要求,努力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許多企業片麵地理解這種觀點,如始終專注於客觀條件,以為隻要提高薪金,改善工作條件,增添福利措施,就能培養人才。其實不然,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往往隻會培養出缺乏雄心壯誌、貪圖安逸的人來,而造就不出充滿鬥誌、不畏困苦、勇於進取的人才。比較而言,首要之事並不是改善物質條件,而是提高領導者本身的精神素質。如何把領導者的熱忱和構想體現到企業的巨大的夢想中去,貫穿到員工思想和行動中去,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3.積極引導下屬間的良性競爭
下屬之間肯定會存在競爭,競爭分為良性競爭和惡性競爭,領導的職責就是要遏製部下之間的惡性競爭,積極引導部下的良性競爭,從而形成一種嶄新的競爭機製。
人都有對美好事物的羨慕之情,這種羨慕之情源於對別人擁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的向往。關係親密的人之間,這種羨慕之情尤為顯著。若對方的長處被另一方共同擁有,這種羨慕之情就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