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當眾讚美下屬,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當著大家的麵讚美下屬,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鼓勵被稱讚的下屬,讓他意識到管理者對他的肯定和讚賞;二是為了給其他人樹立榜樣,鞭策其他人努力工作,幹出成績。當眾讚美某一位下屬無疑是駕馭和控製下屬的有效方法。
但是,如果當眾讚美某一位下屬的成績和優點不恰當,就可能引起其他人的不滿,不僅對被稱讚的下屬造成壞的影響,還會損害管理者的威信和形象,激化企業的內部矛盾。所以當眾讚美下屬必須慎重。
(1)當眾讚美下屬要有理有據。當眾讚美一位下屬必須說服大家,使其他人心服口服,這就要求管理者的話要有據有理。“有據”就是要有事實根據,確鑿無疑,誰也說不出個不字來。“有理”就是要求管理者的話有道理,無可挑剔。“有據”和“有理”必須結合起來才能起到教育和激勵的作用。
在一個單位的會議上,處長在總結工作時提到發表文章比較多的何某時表揚道:“小何同誌肯動腦子,好鑽研,近來成果很多,發表了8篇文章,其他年輕同誌要向人家學習,搞些成果出來。”話音未落,就有一位年輕的部下插話說:“水平不能以文章來定,文章的好壞不能以發表的多少來定。發表文章多並不一定說明水平高,那有可能是文字垃圾多。有的人一輩子就發表一篇或幾篇文章,影響卻很大,難道能說水平低嗎?”處長被問了個啞口無言,不得不解釋一番。結果弄得誰也不高興。
處長的尷尬不在於他沒有根據,而是有據卻無理,他的表揚也確實站不住腳,經不起推敲,所以其他人心裏不痛快,把他的稱讚給堵了回去。
曾國藩很善於當眾讚美某一位下屬以激勵其他將士。有一次,曾國藩召集諸將議論軍務,他先發言道:“諸位都知道,洪秀全是從長江上遊東下而占據江寧的,故江寧上遊乃洪逆氣運之所在,現湖北、江西均為我收複,江寧之上,僅存皖省,若皖省克複,江寧則早晚必成孤城。”此時,一貫沉默寡言的李續賓從曾國藩的話中意識到了下一步的用兵重點,就試探著插話問道:“滌帥的意思,是要進兵安徽?”“對!”曾國藩見李續賓猜出了自己的意圖,以賞識的目光看了李續賓一眼接著說:“迪庵說得好,看來你平日對此已有思考。為將者,踏營攻寨算路程等等尚在其次,重要的是胸有全局,規劃宏遠,這才是大將之才。迪庵在這點上,比諸位要略勝一籌。”其他將領也點頭稱是。
上麵兩個例子同樣是當眾讚美下屬,一個很不成功,一個則很成功,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當眾讚美某個下屬不僅要有事實根據,更要有服人的道理。曾國藩抓住了李續賓的一句話就引申出大將之才的許多道理,事實清楚,道理深刻,誰能不服。二是要善於把握時機,賞不逾時。一旦發現下屬值得表揚的地方,馬上要發掘出表揚的道理當眾表揚,不要拖拖拉拉,也不必要攢到一塊表揚。因為“夜長夢多”,當其他人看到某人的成績或優點時,嫉妒心可能萌發,為尋求心理平衡可能會攻擊或者尋求達到攻擊別人的目的的手段,如果讚美“滯後”,難度可能更大。曾國藩聽完李續賓的發問後,立即予以大力讚揚,其他人是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的,也隻能接受教誨。
(2)當眾讚美某個下屬,不能懷有心計,要有誠意。有的管理者在表揚下屬時,隻想著樹立自己個人的威信,收買人心,實際上並沒有表現出欣賞的誠意,無論是被表揚者還是其他人,都像被當猴耍一般,這樣的做法根本不可能使管理者如願。管理者讚美下屬,必須首先自己表示欣賞、表示出誠意。
北魏時太武帝拓跋燾很賞識崔浩,聘他為顧問,並鼓勵他集思廣益、敢於進諫。太武帝還命令歌舞樂工作歌舞歌頌有功之臣,說:“智如崔浩,廉如道生。”在一次數百人參加的酒宴上,太武帝指著旁邊的崔浩,發自內心地讚揚道:“你們看這個人纖瘦懦弱,手不能挽弓持矛,但他胸中所懷的卻遠遠超過甲兵之能。朕開始時雖有征討之意,但思慮猶豫不能決斷,前後克敵獲捷,都是這個人引導我至於今天這一步。”話中不無誠意。
富蘭克林有句名言說:“誠實是最好的政策。”聰明的管理者在讚美下屬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要真誠。太武帝對崔浩的讚美沒有半點虛偽,他平時就非常賞識崔浩,坦誠之情處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