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管理者不能凡事都親曆親為(2 / 2)

諸葛亮是個很好的謀臣,但卻不是一個好的管理者,他“事必躬親,嘔心瀝血”地為蜀國之事業奮鬥終生,但卻沒有培養出一個能夠獨當一麵的領導團隊,以致在他死後“蜀中無大將”,從而使得國家傾覆。

翁肯的“猴子管理”法則的提出,目的在於提醒管理者,高效的領導就是在適當的時間,由適當人選,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一個高明的管理者習慣於教下屬如何捕魚,而不是送他一條魚了事。因為他們知道,剝奪他人的主控權,去喂養他人的“猴子”,並不能從根本上幫他們解決問題,真正能夠幫助他們的是耐心地教給他們方法並容忍他們在成長中的錯誤。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人問一位將軍:“什麼人適合當頭兒?”將軍回答說:“聰明而懶惰的人。”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什麼呢?不是替下屬“背猴子”,而是傑出的管理大師們口中的“Findtherightway,findtherightpersontodo”,即“找到正確的方法,找到正確的人去實施”。

隻有不替下屬“背猴子”,你才能不被“瑣碎的多數的問題”所糾纏,而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和處理“重要的少數的問題”。一個成功的管理者不是整天忙得團團轉的人,而是悠然自得地掌控一切的人。

不論是何種層級的管理者,一旦患上了親曆親為的“職業病”,組織就危在旦夕了。管理者本人會被“瑣碎的多數”糾纏得無暇顧及“重要的少數”,從而使組織失控;而每一個組織成員都會被卷入“忙的忙死,閑的閑得想辭職”的漩渦中,從而失去戰鬥力。更可怕的是,親曆親為的職業病還可能使管理者忘掉“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的基本管理原則,從而導致領導的徹底失敗。總之,管理者越想通過親曆親為做好事情,就越會使事情變得一團糟;越想“眉毛胡子一把抓”,就越是什麼都難做好,越難提升整個組織的績效。

身為管理者,如果能讓員工獨立去撫養他們自己的“猴子”,員工就能真正地管理好自己的工作。這樣管理者就會有足夠的時間去做規劃、協調、創新等重要的工作,從而使整個組織保持持續良好的運作。

親曆親為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無能的表現,同時也是對權力資源的極大浪費,為聰明的管理者所不願為、不屑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