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作者:王延輝 李寧 高忠偉
【摘要】本文針對區域交通基礎設施的重要性,分析了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在地震中的破壞特征和破壞形式,提出了有利於提高區域交通基礎設施抗震保障能力的建議。
【關鍵詞】區域;基礎設施;抗震保障;建議
區域交通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區域交通中,具有一定的抗震防災能力,並能在災中及災後充分發揮其自身功能進行救災的鐵路、公路、港口、機場水運航道、管道等設施。地震中我們要首先保證這些生命通道的可達性,才能進行積極有效的生命救援。
一 區域交通基礎設施的主要特點
第一,公共性和公益性。服務範圍廣,服務人口多,能確保居民正常生活,維持城市基本機能。第二,係統性。交通基礎設施不是指單個建築物或構築物,而是係統所有設施的集合。第三,整體不可分割性。如果聯接區域的其中一種交通基礎設施某個點遭受地震破壞,那麼就會降低整個網絡的可靠性,甚至會影響其他基礎設施發揮效能。第四,長期性。第五,間接性。投資效益分散在服務對象上。
二 區域交通基礎設施的破壞特征
第一,震害具有多樣性和複雜性,基礎設施結構類型多樣,有地下的、半地下的和地麵上的結構,也有基礎長或者跨越較大的結構,破壞時難以預測整體震害的具體形式及其發展方向。第二,震害的擴散性和連鎖性。震害造成的次生災害十分嚴重。第三,周圍地基運動造成震害,一般指地麵強烈運動致使地基失效和變形而造成的基礎設施破壞。
三 區域交通基礎設施的破壞形式
不同種類的城市生命線係統具體震害形式是不同的。區域交通基礎設施震害形式主要包括:一是鐵路車輛脫軌,軌道蛇曲變形,路基龜裂或滑坡,橋頭路堤塌陷造成軌排懸空,通信與信號係統破壞等。二是公路或街道出現各種形狀或方向的裂縫,路麵隆起、下陷、斷裂,路基滑坡,路肩破裂,高速公路與城市快速路高架橋震壞導致落橋、落桁等。三是公路橋梁與鐵路橋落橋或落桁,梁、框架構件或護欄破壞,支承及其組件破壞,橋墩龜裂、表層剝落、壓曲、傾斜、移位、倒地等。四是港灣碼頭岸坡下沉、前移、滑坡,接岸結構變形、下沉,龜裂,各類樁柱龜裂、傾斜、倒落,噴砂冒水及其引起的各種震害泊地出現裂縫等。五是飛機場指揮塔及導航、通信係統震壞,飛機坡道出現裂縫等。六是水運航道堵塞、斷航、航道設施破壞、水運基礎設施破壞等。七是管道破壞形式。主要有管道折斷、接口脫開、管體破裂、承插口裂縫等。
四 提高區域交通基礎設施抗震保障能力的建議
1.加強區域交通基礎設施結構自身的抗震性能
一是應按規範合理選址,盡量排除掉古河道、危險活動帶、容易發生滑坡等不符合工程地質條件的地段,避免選擇飽和狀態疏鬆粉、細砂或粉土,軟弱粘性土等在強震下易發生液化破壞的地基土。二是應設置緊急疏散道路,以提高交通恢複。三是根據新的破壞形式,及時調整相應的設計規範。四是采用消震隔震技術,增加一些隔振墊或者阻尼器,能較大程度地吸收地震能量,減輕地震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