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際情況來看、股票籌資成本與銀行貸款成本相比誰高誰低,取決於各個國家的金融環境、利率政策、證券市場發育程度以及公司股權結構等很多因素。例如,日本在六七十年代曾大力實行低利率的信貸政策。在這一時期,股票籌資的成本要普遍高於銀行貸款的成本。而在90年代美國信息產業高速增長的過程中,由於大部分高技術公司的股東希望將利潤留在公司進行再投資,因此公司較少發放現金股息。在這種情況下,股票籌資的成本顯然比銀行貸款低。
從我國情況看,由於大部分上市公司規模較小,它們都希望擴張股本,增強公司抵抗外部衝擊的能力,因此,發放現金股息的較少、更多的是采用送紅股的形式來分配公司盈餘。因此,發行股票的成本明顯低於銀行貸款的成本。
另一方麵、從企業籌資的財務負擔看,發行股票的成本也要低於銀行貸款。因為接受銀行貸款對企業而言是負債,體現的是債權債務關係,必須按期還本付息,所以成為公司較重的財務負擔;而通過發行股票籌集的資金是企業的資本金,它反映的是財產所有權關係,沒有到期之日、一經購買便不得退股,企業不用償還,因而財務負擔較輕。
當然,公開發行股票也有其不利之處。如企業必須定期公布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接受證券主管機關和公眾投資者的監督,企業控製權也將發生分散和轉移。由於這些原因,國外一些家族企業往往不願意對外公開發行股票。所以說,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可以發行股票,也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適宜發行股票。
轉增股本則是指公司將資本公積轉化為股本,轉增股本並沒有改變股東的權益,但卻增加了股本的規模,因而客觀結果與送紅股相似。轉增股本與送紅股的本質區別在於,紅股來自公司的年度稅後利潤,隻有在公司有盈餘的情況下,才能向股東送紅股;而轉增股本卻來自於資本公積,它可以不受公司本年度可分配利潤的多少及時間的限製,隻要將公司賬麵上的資本公積減少~些,增加相應的注冊資本金就可以了,因此,轉增股本嚴格地說並不是對股東的分紅回報。
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以送紅股的方式對股東進行回報,這在國外成熟股市上是較少見的。中國投資者非常喜歡上市公司高比例送配股,主力機構也往往利用高送配的題材大肆炒作。而外國投資者更注重現金紅利,所以發行H股的公司多采取現金分紅。
25、常見的證券投資組合有哪些?
本節我們通過介紹證券組合的概念、類型等來讓大家對常見的證券投資組合有必要的了解。
首先,我們來看證券組合的概念,它是指個人或機構投資者所持有的各種有價證券的總稱,通常包括各種類型的債券、股票及存單等。
其次,我們來看證券組合的類型:
以組合的投資對象為標準,世界上美國的種類比較“齊全”。在美國,證券組合可以分為收入型、增長型、混合型(收入型和增長型進行混合)、貨幣市場型、國際型及指數化型、避稅型等。比較重要的是前麵3種。具體如下:
1、收入型證券組合追求基本收益(即利息、股息收益)的最大化。能夠帶來基本收益的證券有:附息債券、優先股及一些避稅債券。
2、增長型證券組合以資本升值(即未來價格上升帶來的價差收益)為目標。增長型組合往往選擇相對於市場而言屬於低風險高收益,或收益與風險成正比的證券。符合增長型證券組合標準的證券一般具有以下特征:收入和股息穩步增長;收入增長率非常穩定;低派息;高預期收益;總收益高,風險低。此外,還需對企業做深入細致的分析,如產品需求、競爭對手的情況、經營特點、公司管理狀況等。
3、收入和增長混合型證券組合試圖在基本收入與資本增長之間達到某種均衡,因此也稱為均衡組合。二者的均衡可以通過兩種組合方式獲得,一種是使組合中的收入型證券和增長型證券達到均衡,另一種是選擇那些既能帶來收益,又具有增長潛力。
4、貨幣市場型證券組合是由各種貨幣市場工具構成的,如國庫券、高信用等級的商業票據等,安全性極強。
5、國際型證券組合投資於海外不同國家,是組合管理的時代潮流,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這種證券組合的業績總體上強於隻在本土投資的組合。
6、指數化證券組合模擬某種市場指數,以求獲得市場平均的收益水平。
7、避稅型證券組合通常投資於市政債券,這種債券免聯邦稅,也常常免州稅和地方稅。
接下來,我們來看證券組合的方式:
證券組合的方式是指實現投資多元化的基本途徑,具體有如下幾種:
1、投資工具組合
投資工具組合指不同投資工具的選擇和搭配。選擇何種投資工具,一方麵應考慮投資者的資金規模、管理能力以及投資者的偏好;另一方麵則應考慮不同投資工具各自的風險和收益以及相互間的相關性。
2、投資期限組合
投資期限組合指證券投資資產的長短期限的搭配。不同的投資工具所形成的資產的期限是不同的,同種投資工具所形成的不同的資產也會有不同的期限。證券投資的期限組合主要應考慮:一是投資者預期的現金支付的需求,包括支付的時間和數量;二是要考慮不同資產的約定期限及流動性;三是經濟周期變化。
3、投資的區域組合
投資的區域組合是指基金通過向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金融資產進行投資,來達到分散投資風險,獲得穩定收益的目的。證券投資的區域組合主要應考慮如下因素:一是各國資本市場的相關性,二是各國經濟周期的同步性。三是彙率變動對投資的影響。
26、證券投資的風險有哪些?
我們應該知道,很多時候機遇與挑戰共存,獲益的同時就意味著風險。證券投資的風險有哪些?本節我們就具體來看。
首先,我們來了解證券投資風險的概念,投資風險,是指遭受損失或損害的可能性。就證券投資而言,風險就是投資者的收益和本金遭受損失的可能性。
其次,我們來看證券投資的風險包含的種類:
1、利率風險。
這是指利率變動,出現貨幣供給量變化,從而導致證券需求變化而導致證券價格變動的一種風險。利率下調,人們覺得存銀行不合算,就會把錢拿出來買證券,從而造成買證券者增多、證券價格便會隨之上升;相反,利率上調,人們覺得存銀行合算,買證券的人隨之減少,價格也隨之下跌。在西方發達國家,利率變動頻繁,因利率下降引起股價上升或因利率上調引起股價下跌的利率風險也就較大;而在以下不發達國家,利率較少變動,因利率變化所引起的風險也相應較低,人們承擔這種風險的意識和能力也較差。例如1988年8、9月間,我國銀行利率上調,對一些原來買債券的人來說,當初購買時就是因為看中債券比銀行利率高,有的好不容易才通過各種關係購得,這時,債券利率反比銀行利率下降了,而且還不能“保值”,故有不少債券投資者向銀行、發行債券的企業以及新聞媒介呼籲,要求調高債券利率。實際上,這正是他們缺乏投資常識,不知道買證券還會遇上利率風險得一種反映。
2、物價風險。
也稱通貨膨脹風險,指的是物價變動影響證券價格變動得一種風險。這裏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一些重要物品(如電、煤、油等)價格的變動,從而影響大部分產品的成本和收益;另一種是那個物價指數的變動。一般來說,在物價指數上漲時,貨幣貶值,人們會覺得買債券吃虧了,而引起債券價格下降,1988年搶購風時100元麵值的國庫券以七八十元的價格拋出,就是受此影響。但是,股票卻是一種保值手段,因為擁有企業資產的象征,物價上漲時企業資產也會隨之增值,因此,物價上漲也常常引起股價上漲。另一方麵,物價上漲,特別是煤、電、油的價格上漲,使企業成本增加,這時投資股票也不免會有風險。不過總的來說,物價上漲,債券價格下跌,股市則會興旺。
3、市場風險。
這是指證券市場本身因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引起證券價格變動的風險。證券市場瞬息萬變,直接影響供求關係,包括政治局勢動蕩、貨幣供應緊縮、政府幹預金融市場,投資大眾心理波動以及大投機者興風作浪等,都可以使證券市場掀起軒然大波。就拿上海股市來說,1991年6月前疲跌不振,持股人眼看自己手中的股票價值不但沒有增加,股票反而跌進票麵以下,對股市毫無興趣,泄氣之至;擁有資金者麵對行情持續處於跌勢,也不願貿然進場,造成進出均少,盡管上市股票不過區區幾千萬元,仍是供過於求。7月以後,在外地投資者的影響下,加之浦東開發等重大項目的興奮作用,上海股市大振,大眾心理起了根本變化,幾千萬元股票變得大大供不應求。對這樣畸冷畸熱的股市,可以說絕大多數人都在意料之外,因為其中有許多無法預測的偶然因素。換言之,投資者若在6月投資股市,盡管價格很低,卻會碰到許多難以意料的風險,正因為風險大,獲利機會也高。6月投資的人,到10月,股價就翻了兩番。
4、企業風險。
指上市企業因為行業競爭、市場需求、原材料供給、成本費用的變化,以及管理等因素影響企業業績所造成的風險。企業風險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營業風險,這裏有市場上某種產品飽和滯銷的因素,也有政府產業政策的影響,是某一行業或產業受到限製。例如為防治汙染,有汙染性的企業或因此關門,或則遷移,或則必須花極大費用去整治汙染,從而造成企業利潤大大下降甚至虧損。二是財務風險,指的是企業財務狀況不良,包括財務管理不當,規劃不善,擴充過失等,從而造成不應有的營業損失和資本損失。一個企業若發生營業性風險尚可調整方向,若遇財務風險,有時在其會計報告中會用不屬實的財務數據來欺瞞股東,誤導投資人,當財務報告中突然出現大額營業外收入或非常利益所得,看起來公司獲利大為增加時,需特別引起注意,這很可能是種假象,投資者一定要謹慎對待。
投資風險若按風險影響的範圍來說,可分為社會公共風險和個別風險,上述利率風險、物價風險、市場風險均屬公共風險,企業風險則是一種個別風險。同樣,因投資者本人主觀因素造成的風險,也屬於個別風險之列,包括盲目跟風、不必要的恐慌、貪得無厭、錯誤估計形勢、錯過買賣時機、像賭徒一樣迷戀股市等等。其中盲目跟風和貪得無厭更是會將投資者置於死地的兩種常見風險。
盲目跟風常常與不必要的恐慌聯係在一起,成為大投機者操縱股市的犧牲品。一些大投機者往往利用市場心理,把股市炒熱,把股價抬高,使一般投資者以為有利可圖,緊追上去,你追我漲一直把股價逼上頂峰;這時投機者又把價位急劇拉下,一般投資者不知就裏,在恐懼心理下,又隻好盲目跟進,不問情由,競相拋售,從而使股價跌得更慘。這種因盲目跟風而助長起來的大起大落常常讓投資者跌得暈頭轉向,投機者則從中大獲其利。
貪得無厭則跟賭博心理聯係在一起。這種人在股市中獲利後,多半會被勝利衝昏頭腦,像賭棍一樣頻頻加注,直到輸個精光為止。反過來,假如在股市中失利,他們常不惜背水一戰,把資金全部投在股票上,孤注一擲。毫無疑問,這種人多半落得傾家蕩產的下場。
再次,我們從風險的定義來看,證券投資風險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投資者的收益和本金的可能性損失;另一種是投資者收益和本金購買力的可能性損失。
在多種情況下,投資者的收益和本金都有可能遭受損失。對於股票持有者來說,發行公司因經營管理不善而出現虧損時,或者沒有取得預期的投資效果時,持有該公司股票的投資者,其分派收益就會減少,有時甚至無利潤可分,投資者根本就得不到任何股息;投資者在購買了某一公司得股票以後,由於某種政治的或經濟的因素影響,大多數投資者對該公司的未來前景持悲觀態度,此時,因大批量的拋售,該公司的股票價格直線下跌,投資者也不得不在低價位上脫手,這樣,投資者高價買進、低價賣出,本金因此遭受損失。對於債券投資者來說,債券發行者在出售債券時已確定了債券的利息,並承諾到期還本付息,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債券發行者都能按規定的程序履行債務。一旦債務發行者陷入財務困境,或者經營不善,而不能按規定支付利息和償還本金,甚至完全喪失清償能力時,投資者的收益和本金就必然會遭受損失。
投資者的收益和本金的購買力損失,主要來自於通貨膨脹。在物價大幅度上漲、出現通貨膨脹時,盡管投資者的名義收益和本金不變,或者有所上升,但是隻要收益的增長幅度小於物價的上升幅度,投資者的收益和本金的購買力就會下降,通貨膨脹侵蝕了投資者的實際收益。
接下來,從風險產生的根源來看,證券投資風險可以區分為企業風險、貨幣市場風險、市場價格風險和購買力風險。
最後,從風險與收益的關係來看,證券投資風險可分為市場風險(MarketRisk,又稱係統風險)和非市場風險(Non-marketRisk,又稱非係統風險)兩種。
1、市場風險
是指與整個市場波動相聯係的風險,它是由影響所有同類證券價格的因素所導致的證券收益的變化。經濟、政治、利率、通貨膨脹等都是導致市場風險的原因。市場風險包括購買力風險、市場價格風險和貨幣市場等。
2、非市場風險
是指與整個市場波動無關的風險,它是某一企業或某一個行業特有的那部分風險。例如,管理能力、勞工問題、消費者偏好變化等對於證券收益的影響。非市場風險包括企業風險等。
具有較高市場風險的行業,如基礎行業、原材料行業等,它們的銷售、利潤和證券價格與經濟活動和證券市場情況相聯係。具有較高非市場風險的行業,是生產非耐用消費品的行業,如公用事業,通訊行業和食品行業等。
由於市場風險與整個市場的波動相聯係,因此,無論投資者如何分散投資資金都無法消除和避免這一部分風險;非市場風險與整個市場的波動無關,投資者可以通過投資分散化來消除這部分風險。不僅如此,市場風險與投資收益呈正相關關係。投資者承擔較高的市場風險可以獲得與之相適應的較高的非市場風險並不能得到的收益補償。
在西方現代金融資產組合理論中,市場風險和非市場風險的劃分方法得到了相當廣泛地采用。為了更清楚地識別這兩種風險的差異,下表列出了市場風險和非市場風險的定義、特征和包含的風險種類。
市場風險和非市場風險的比較
市場風險 非市場風險
定義 與整個市場波動相聯係的風險 與整個市場波動無關的風險
(1)由共同因素引起;(1)由特殊因素引起;
特征(2)影響所有證券的收益;(2)影響某種證券的收益;
(3)無法通過分散投資來化解;(3)可以通過分散投資來化解;
(4)與證券投資收益相關;(4)與證券投資收益不相關;
包含的(1)購買力風險;
風險(2)貨幣市場;企業風險等;
種類(3)市場價格;
27、小企業如何進行債券投資?
債券投資可以獲取固定的利息收入,也可以在市場買賣中賺取差價,隨著利率的升降,投資者如果能適時地買進賣出,就可獲取較大收益。那麼,小企業該如何進行債券投資呢?我們來看下麵的內容。
目前,國內的債券主要包括國債。金融債券。企業債券。公司債券等數種。
債券作為投資工具其特征:安全性髙,收益高於銀行存款,流動性強。
債券投資存在的風險包括利率風險,價格變動風險,通貨膨脹風險,信用風險,轉讓風險,回收性風險,政策性風險等。投資債券既要有所收益,又要控製風險。那麼,小企業究竟該如何規避股市風險呢?我們歸結如下:
1.分散係統風險
股市操作有句諺語:“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這話道出了分散風險的哲理。
辦法之一是“分散投資資金單位”。60年代末一些研究發現,如果把資金平均分散到數家乃至許多家任意選出的公司股票上,總的投資風險就會大大降低。他們發現,對任意選出的60種股票的“組合群”進行投資,其風險可降至11.9%左右,即如果把資金平均分散到許多家公司的股票上,總的投資收益率變動,在6個月內變動將達20.5%。如果你手中有一筆暫時不用的、金額又不算大的現金,你又能承受其投資可能帶來得損失,那你可選擇那些會又高收益的股票進行投資;如果你掌握的是一大筆損失不得的巨額現金,那你最好采取分散投資的方法來降低風險,即使有不測風雲,也會“東方不亮西方亮”,不至於“全軍覆沒”。
辦法之二是“行業選擇分散”。證券投資、尤其是股票投資不僅要對不同的公司分散投資,而且這些不同的公司也不宜都是同行業的或相鄰行業的,最好是有一部分或都是不同行業的,因為共同的經濟環境會對同行業的企業和相鄰行業的企業帶來相同的影響,如果投資選擇的是同行業或相鄰行業的不同企業,也達不到分散風險的目的。隻有不同行業、不相關的企業才有可能此損彼益,從而能有效地分散風險。
辦法之三是“時間分散”。就股票而言,隻要股份公司盈利,股票持有人就會定期收到公司發放的股息與紅利,例如香港、台灣的公司通常在每年3月份舉行一次股東大會,決定每股的派息數額和一些公司的發展方針和計劃,在4月間派息。而美國的企業則都是每半年派息一次。一般臨近發息前夕,股市得知公司得派息數後,相應得股票價格會有明顯得變動。短期投資宜在發息日之前大批購入該股票,在獲得股息和其它好處後,再將所持股票轉手;而長期投資者則不宜在這期間購買該股票。因而,證券投資者應根據投資得不同目的而分散自己得投資時間,以將風險分散在不同階段上。
辦法之四是“季節分散”。股票的價格,在股市的淡旺季會有較大的差異。由於股市淡季股價會下跌,將造成股票賣出者的額外損失;同樣,如果是在股市旺季與淡季交替期貿然一次性買入某股票,由於股市價格將由高位轉向低位,也會造成購買者的成本損失。因此,在不能預測股票淡旺程度的情況下,應把投資或收回投資的時間拉長,不急於向股市注入資本或抽回資金,用數月或更長的時間來完成此項購入或賣出計劃,以降低風險程度。
2.回避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來自各種因素,需要綜合運用回避方法。具體如下:
一是要掌握趨勢。對每種股票價位變動的曆史數據進行詳細的分析,從中了解其循環變動的規律,了解收益的持續增長能力。例如小汽車製造業,在社會經濟比較繁榮時,其公司利潤有保證,小汽車的消費者就會大為減少,這時期一般就不能輕易購買它的股票。
二是搭配周期股。有的企業受其自身的經營限製,一年裏總有那麼一段時間停工停產,其股價在這段時間裏大多會下跌,為了避免因股價下跌而造成的損失,可策略性低地購入另一些開工、停工剛好相反的股票進行組合,互相彌補股價可能下跌所造成的損失。
三是選擇買賣時機。以股價變化的曆史數據為基礎,算出標準誤差,並以此為選則買賣時機的一般標準,當股價低於標準誤差下限時,可以購進股票,當股價高於標準誤差上限時,最好把手頭的股票賣掉。
四是注意投資期。企業的經營狀況往往呈一定的周期性,經濟氣候好時,股市交易活躍;經濟氣候不好時,股市交易必然凋零。要注意不要把股市淡季作為大宗股票投資期。在西方國家,股市的變化對經濟氣候的反映更敏感,常常是在經濟出現衰退前6個月,股價已開始回落。比如1991年2月,美國經濟進入新的一個衰退期的前6個月,著名的道·瓊斯工業指數已開始下跌,而在經濟開始複蘇前半年,股價即已開始回彈。根據曆史資料分析,還可知道它的經濟繁榮期大多持續48個月。因此,有可能正確地判定當時經濟狀況在興衰循環中所處的地位,把握好投資期限。
3.防範經營風險
在購買股票前,要認真分析有關投資對象,即某企業或公司的財務報告,研究它現在的經營情況以及在競爭中的地位和以往的盈利情況趨勢。如果能保持收益持續增長、發展計劃切實可行的企業當作股票投資對象,而和那些經營狀況不良的企業或公司保持一定的投資距離,就能較好地防範經營風險。如果能深入分析有關企業或公司的經營材料,並不為表麵現象所動,看出它的破綻和隱患,並做出冷靜的判斷,則可完全回避經營風險。
4.避開購買力風險
在通貨膨脹期內,應留意市場上價格上漲幅度高的商品,從生產該類商品的企業中挑選出獲利水平和能力高的企業來。當通貨膨脹率異常高時,應把保值作為首要因素,如果能購買到保值產品的股票(如黃金開采公司、金銀器製造公司等股票),則可避開通貨膨脹帶來的購買力風險。
5.避免利率風險
盡量了解企業營運資金中自有成份的比例,利率升高時,會給借款較多的企業或公司造成較大困難,從而殃及股票價格,而利率的升降對那些借款較少、自有資金較多的企業獲公司影響不大。因而,利率趨高時,一般要少買或不買借款較多的企業股票,利率波動變化難以捉摸時,應優先購買那些自有資金較多企業的股票,這樣就可基本上避免利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