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抒情歌謠集》序言中探究華茲華斯的文學理念
文化藝術
作者:馬迪
【作者簡介】馬迪,男,河北鹽山人,遼寧醫學院外語教研部講師,主要從事英語語言文學研究。
“湖畔派”詩人的代表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出生在英國坎伯蘭郡的一個律師家庭。中學時期他常常前往學校附近的大自然中嬉戲遊蕩,結識農夫與羊倌。這一時期的生活對其日後文藝思想有著重要的影響。而後在劍橋大學期間,他在盧梭“回歸自然”思想的感召下,遊曆了歐洲各國的山區,進一步深入到大自然中去。他所生活的時代,社會政治正經曆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英國產業革命到法國大革命,所形成的社會巨變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強烈而深遠的影響。
一、《抒情歌謠集》的創作
同住在英格蘭北部湖區的華爾華茲與柯勒律治文學誌向極為相近,兩人希望以全新的方法來創作詩歌,用清新的風格來傳遞他們對時代的理解。於是1798年兩人共同創作的《抒情歌謠集》問世了。《抒情歌謠集》的出版在文壇猶如晴天霹靂一樣,使所謂的文人雅士極為震驚。此詩集中以柯勒律治的著名長詩《古舟子詠》為開篇,其它大部分為華茲華斯所作。其中著名的有《我們是七個》、《丁登詩》、《早春》等。這些詩作大多選取下層民眾的生活為選題,挖掘人們內心的世界,歌頌大自然。這些詩歌以其真實的情感,淳樸的語言和清新的風格,開創了英國詩歌浪漫主義的一代新風。自此華茲華斯逐漸形成了自己浪漫主義詩歌理論及特點。華茲華斯的創作思想與理論體係集中展示在1800年《抒情歌謠集》和1815年再版時所寫的序言中。
二、詩的本質與目的
在序言中華茲華斯對於詩的本質問題與目的議題,給出了很明確的見解。在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家崇尚情感抒發的時代裏,華茲華斯也不例外的,重視人性中的情感元素,認為詩的本質為情感的自然流露。在他看來,情為詩的本源,自詩存在以來,所有成名之作,都源於詩人的真情實感。在他看來,詩歌的創作可謂是由現實生活所引發的衝動使然,所有詩歌的語言都是情有所感的產物。詩歌與情感不可分割,人們真摯而強烈的情感需要一種渠道來抒發,正是詩歌的誕生使得情感得以宣泄。而且,在華爾華茲的詩中,他把詩歌的選題集中於微賤的田園生活,這完全符合詩歌本質要求。他認為,純樸單純的田園生活才是人們情感萌生的最佳土壤,這裏有別於充斥著虛情假意的工業文明環境。華茲華斯對於詩的目的的理解可以歸納為“真理”兩個字。對於其準確的含義,華茲華斯在序言中並沒有特別明確的界定。以至於理論界對它有較為廣泛的討論。而大多數學者始終認為“真理”學說是對亞裏士多德《詩學》中提出的:“詩是一切文章中最富有哲學意味的”理念的一種肯定與繼承。他認為詩歌所表達的應為社會生活的普遍規律。通過對個性事物與個人情感的描述,實現揭示事物本質與規律的哲學高度。其實,華茲華斯是在詩歌應該表達出事物的普遍性與必然性方麵繼承並發揚了亞裏斯多德關於詩的理念。所以,華茲華斯的“真理”的定義應相近於亞裏斯多德提出的“哲學意味”,其中心實質為詩歌表現的真理不是個別的和局部的,而是普遍的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