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態視角下《簡·愛》兩譯本研究(2 / 2)

黃源深譯本產生於20世紀90年代,中國翻譯文學史上最繁榮的曆史時期。1978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以來,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時期,各項事業百廢待興。長期的文化封閉與文學禁錮解除之後,人們對外國文化和外國文學充滿了好奇與渴望,翻譯文學進入到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思想的解放,政治因素對翻譯文學的幹預逐漸減少,翻譯文學在文本選擇上更加開放,各種思潮、流派,各類風格、題材作品的翻譯都得到了重視。黃源深受邀翻譯《簡·愛》時,《簡·愛》已有幾個譯本問世。接受這一翻譯任務,一方麵出於對它的喜愛,另一方麵他認為,譯者的審美觀點、價值取向,以及傳達原作思想的語言,因人而異,並隨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變化。黃源深認為,作為譯者,要表達出和原文相同的激情,需將自己置身於小說人物同樣的處境,在此基礎上,設計合適的語言,尋找恰當的詞彙。因此,黃源深譯本著重再現原作的激情與藝術風格,采用了比較靈活的意譯手法。

綜上, 翻譯生態環境中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 共同製約並影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選擇與適應。翻譯文本的選擇、翻譯方法的確定, 以及譯文語言、風格的形成都是特定環境與曆史時期共同作用的結果。

結語

傳統的翻譯批評標準,如“信、達、雅”標準、“忠實”標準以及“化境”說、“神似”說等都屬於一元化的翻譯評價標準。它忽略了原文本和譯者所處的多元化的翻譯生態環境。然而,文學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其自身的性質決定了譯者是在更廣闊和立體化的社會環境中開展翻譯活動的,譯者必將麵臨更加多元化、複雜化的翻譯生態環境。

生態翻譯學理論確立了譯者在翻譯活動中的主導地位,隻有給予譯者所處的翻譯生態環境更多的關注,才能把翻譯研究帶入一個更為廣闊、動態、全麵和立體化的視閾,從而形成對譯本更全麵而公允的評價。

參考文獻:

[1][3][4]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2):5-9.

[2]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