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典論·論文》與《文賦》的相關性研究(2 / 2)

當然,由於曹丕提倡文學,使文學價值被社會空前認同,文學從此從附庸中解放出來,提高了文學家的社會地位和責任感,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掀起了中國文學史上文人創作的高潮。同時,由於文學地位的空前提高,必然也會促進對文學寫作進行專門的深入的研究,從而使文學理論批評的重心由探討文學的社會教化作用,轉向研究文學本身的創作規律及各體文學的特征,最終促使文學理論批評的深入。在曹丕之後,《文賦》、《文章流別集》、《文心雕龍》、《詩品》等文學理論巨著相繼出現,形成我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一個繁榮發展的高潮時期。

陸機《文賦》中“恢萬裏而無閡,通億載而為津”。[7]在此,陸機表明,文學創作不僅是一已感情之抒發,一時心境之表現,而更為看重的是,文學應該成為“思接千載,視通萬裏”的宏偉之作,有著超越時空的廣闊視野與獨特價值。“俯貽則於來葉,仰觀象乎古人”,指文學創作應該垂範後世。

四、文學批評的態度

文學批評的態度問題在《典論·論文》有所涉及。像文本寫到“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而作論文。……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謂己為賢。”

在這些論述裏,批評了兩種錯誤的態度:一是批評文人相輕的惡習,一是批評“貴遠賤近,向聲背實”的現象。貴遠賤近就是貴古賤今;向聲背實就是崇尚虛名而不重實際。曹丕批評這樣的現象,而且還宣稱當代的一些優秀作品超過了古人,是兩漢文學批評中進步思想的繼續。批評文人相輕的惡習,是曹丕對文學批評理論的新見解。他認為作家的氣質個性各不同,文體多種多樣,各個作家的作品應該是“各以所長,相輕所短”的。曹丕認為正確的批評態度不應該是文人相輕,而應該是“審己以度人”,進行公正的事實求是的評論。

《文賦》的文學批評態度,主要針對文學作品,指出作文時應該注意的一些具體問題。關於文章怎樣才美的觀點,他說:“其為物也多姿,其為體也屢遷。其會意也尚巧,其譴言也貴妍。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8]他認為文體體貌雖然豐富多變,但也有些相同的審美標準:構思立意應該巧妙,文辭應該妍麗,還應有聲音之美。

從以上幾個方麵的探析,可以得出,《典論·論文》和《文賦》是存在許多相關性。

參考文獻:

[1]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M].上海:複旦大學出版,2005:464.

[2]夏傳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名篇今譯[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170.

[3]周振甫.古代文論二十講[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90.

[4]李天道.古代文論與美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03.

[5]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M].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7:79-80.

[6]薛亞康.曹丕《典論·論文》的價值和在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及其對後世的影響[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8(1):99.

[7]崔林芳.陸機文賦的雅與豔[J].運城學院學報,2013(4):76.

[8]陸機,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