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曆代鳳紋造型特征看鳳紋在當代平麵設計中的應用
文化藝術
作者:劉家俊
【作者簡介】劉家俊,女,安徽陸安人,武漢理工大學碩士生,安徽工商職業學院藝術設計係教師,主要從事平麵設計,二維動畫研究。
一、鳳鳥的起源
鳳最初是我國古代東夷族的圖騰,後來成為商朝供奉的神物,在《詩經·商頌·玄鳥》的記載中,“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自此這一神話故事使得鳳鳥成為商朝人的崇拜神物。鳳鳥的最初造型如玄鳥(燕子)般,“頭像天,目像日,背像月,翼像風,足像地,尾像偉”(《太平禦覽》記載);或被形容成“蛇頭燕頜,龜背鱉腹,鶴頂雞喙,鴻前魚尾,青首駢翼,鷺立而鴛鴦思”(《宋書·符瑞態》記載)。不管哪種典籍的記載,鳳的形象都如“鳥”、“雞”。經過數百載,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鳳”發展為“鳳凰”,分出了雄雌。秦漢時期,鳳因其神話色彩,被民間視為能夠引導人類靈魂升天再生的神靈。
二、不同曆史時期鳳紋的造型特征
(一)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奴隸主在社會的地位至高無上,因此“鳳”這種神物也隻能被奴隸主所使用,大量出現在奴隸主使用的玉器、青銅器、漆器上,尤其是祭器都離不開夔鳳紋。這一時期鳳紋呈花冠狀,長尾羽,力爪,寬翅膀,鳥喙呈閉合的彎鉤形,鳳體作為鳥體或雞體型,慢慢的鳳紋也逐漸由幾何圓形開始向寫實化方向發展,最典型的就是楚國的漆器上,鳳紋運用S形紋或卷雲紋、花枝紋的構圖方法。
(二)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延續春秋戰國時期鳳紋趨向寫實的特征,秦漢時期的鳳紋越來越向寫實靠近:雙翼以張開為多,羽毛鱗片開始出現,足更為拉長,形似鶴足,鳳冠與孔雀冠類似,鳳鳥形體大方,挺胸展翅。這一時期的漢代鳳紋石刻是典型,其鳳鳥圖案,流露出鳳鳥的動態與氣勢,處處表現出整體的容量感、線形的速度,以及變化的力量,雄偉而不強悍。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佛教的介入,而使鳳鳥形象被注入了新的精神理念,鳳的形象更顯氣勢磅礴、敦厚壯麗。
(三)隋唐時期
隋唐是我國鼎盛時期,文化藝術蓬勃發展,尤其是帝王富貴象征的牡丹、鳳鳥被大量運用在瓷器、織繡、壁畫、銅鏡等上麵,這一時期鳳紋圖形更加具象化,貼近“鳥”的造型,配合著花枝、牡丹等圖形更顯活潑、多樣化,並具有富貴吉祥的象征。而且鳳紋的圖形更加與人們的生活情趣結合,富有生活化。結合唐朝“豐腴”的審美觀念,在對“鳳”這一造型進行設計時,也偏向於豐腴的特征。
(四)宋元時期鳳紋的造型
宋元兩代乘著唐代的輝煌,鳳紋則向規範化、藝術化發展,這是鳳紋發展演變的裏程碑。在鳳紋的設計上,線條更加柔和,初看像花,細看才是鳳,並在雞的原型上進行藝術的美化:鳳的眼睛細長、嘴巴呈鷹嘴狀,尾翎分出3-5條。除此,在寓意方麵,鳳鳥紋樣也多吉慶如意,如“鳳穿牡丹”圖案已成為程式化表現方式。元代的鳳紋比較有民族特色,整個鳳紋的紋飾都是在幾個同心圓中經營布局而成,鳳的形態婀娜秀美,給人以富麗、欣欣向榮之感。
(五)明清時期鳳紋的造型
明清時期,對鳳紋的造型更加追求纖細工整。在明代,伴隨建築裝飾、家具、金屬工藝、工藝品雕刻的高速發展,鳳紋裝飾藝術涉獵的範圍更加廣泛,寫實的技巧也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團鳳、丹鳳朝陽頗具特色。到了清代康乾盛世,鳳紋更多的偏重於繁縟華美,鳳的形象也是“首如錦雞,冠似如意,頭如藤雲、翅似仙鶴”,整體紋飾富麗堂皇,充分與時代契合,清代的草鳳圖案也頗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