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廂記》思想價值新探(1 / 3)

《西廂記》思想價值新探

文化藝術

作者:李靜

【作者簡介】李靜,女,河南新鄭人,雲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生,主要從事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

自元末明初,《西廂記》就被稱作“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先賢時俊對《西廂記》主題的探索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董每戡先生在《五大名劇論》中提出:“作者以犀利的毫鋒,深入地鞭撻了整個封建時代,尤其是唐代更為嚴厲的‘恃其族望,恥與他姓為婚’這種罪惡的封建婚姻製度。”[1]這種觀點被許多學者所接受。本文擬在此基礎上,結合唐代社會門閥婚姻製度的真實狀況,深入探討《西廂記》的思想價值。

一、《西廂記》主題說

《西廂記》取材唐代,源於元稹《鶯鶯傳》,講述貧寒書生張生與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在普救寺一見鍾情,鶯鶯在婢女紅娘幫助下與張生交往、相戀以致“自薦枕席”,然最終被科考中第的張生拋棄的愛情悲劇故事。這個故事廣泛流傳,經過宋代趙令畤《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不斷改編傳唱,為越來越多的民眾所熟知。到了元代王實甫的筆下,在豐富的藝術積累基礎上以雜劇形式對西廂故事進行了再創造,不僅以文采驚倒四座,其對張生與鶯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改寫,更使得《西廂記》成為“反封建反禮教”之才子佳人愛情劇的典範。

關於《西廂記》主題的“反封建”說發軔於郭沫若,其在1921年撰寫的《藝術上之批判與其作者之性格》一文中評價《西廂記》為:“超時空的藝術品,有永恒而普遍地生命。《西廂》是有生命的人性戰勝了無生命的禮教底凱旋歌、紀念塔。”這一說法為許多研究者所接受。如宋之的在其《論》一文中認為《西廂記》:“描寫了封建時代的一些青年男女,為了自由、幸福和生活的權力而敢於和傳統的封建力量進行搏鬥的,充滿了曲折但也充滿了痛苦、勝利和喜悅的一篇宏偉的詩篇。”因之,“《西廂記》的藝術力量就在於:王實甫以毒辣的諷刺,火一樣的嘲笑,尖銳的指責,抨擊和燒毀了看來是強大無比的封建統治階級底封建觀念和封建力量。”段啟明在《西廂論稿》一書中道:“《王西廂》也是通過崔、張二人雙雙追求幸福愛情並最終獲得美滿結果的動人故事,表達了反對封建禮教統治和封建婚姻製度的主題思想。”

王季思首先承繼郭氏之說認為《西廂記》歌頌了青年男女敢於衝破封建禮教追求愛情自由,表現出反封建之思想價值,在之後的研究中則注意到“王西廂”所反映的思想“董西廂”中已經有了,“王西廂”之可貴處,在於正麵提出了“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一口號,喊出了廣大群眾之心聲。此後研究者的目光逐漸背離反封建說,而向主情說聚集。如季丹在《論主題思想的複雜性》一文中認為王實甫“提出了‘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樣偉大美好的祝福。這種升華不僅影響了後世無數的文學作品創作,也引導了無數代人的愛情觀,不愧為‘天下奪魁’的曠世佳作。”鄒尤《發乎情,止乎禮義:論王實甫的主題思想》一文反對《西廂記》主題的反封建說,認為“貫穿王實甫《西廂記》的思想應該是‘發乎情、止乎禮義’。”齊濤的《老夫人形象簡論》一文則倡導關注戲劇本身的藝術規律和審美要求,反對拔高戲劇思想和主題,指出:“《西廂記》的主題並非‘反封建’,作者王實甫創作時也隻是延續了《鶯鶯傳》原作的創作主旨,即鋪敘了一段青年男女‘倚翠偷期’式的風流韻事。”

隨著研究者視野的開闊,對《西廂記》主題思想的討論更進一步深入,研究者從更深廣的社會背景層麵提出了一些較有創見的觀點。以董每戡為代表,其在《發覆》一文中指出《西廂記》“跟元明清三代所有的反封建製度的作品迥然不同”,老夫人賴婚行為的背後,並非一般觀念中的門當戶對,而是唐代門閥製度下的殘酷婚姻製度,是唐代大姓自為婚娶的社會事實,是一種迥異於其它曆史年代的曆史真實,這一點也正是《王西廂》能夠超越之前的西廂故事,成為天下名劇的重要原因。可以說,這種說法深刻披露了西廂故事蘊含的曆史社會背景,將《西廂記》之思想價值推向了新的高度,因之取代籠統的反封建說而成為《西廂記》主題說之一大主流。此後,學界在言及《西廂記》所反映的曆史真實時,大致不離唐代婚姻門第觀念之頑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