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煉”出新
文化藝術
作者:溫天群
【作者簡介】溫天群,女,廣東雲浮人,廣東省雲浮日報社主任。
新聞最突出的一個特征,就是它的“新”字和“聞”字。新,講究新鮮、時效,慢三拍,時過境遷,就沒有新聞可言。聞,講見聞,注重實際,堅持從實際出來,克服脫離各種實際、弄虛作假的弊端,而不是關在屋裏憋出來。做新聞工作,就要我們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洞察天下風雲,同時又有爭分奪秒的工作作風和精神狀態。撇開新聞的意義、時效、真實等諸因素,如何針對所寫新聞的特點,找到一個最恰當的新聞主題,核心思想,以最恰當的角度、最巧妙的布局、最吸引人的語言,迅速地引起讀者的注意並使其不得不讀下去,是廣大新聞工作者一直探討和爭論的話題。
新聞已經走過了很長的一段曆史。任何有生命力的事物都處在一個發展的過程之中,新聞也不例外。從新聞出現到現在,它的格式、結構、語言技巧等一直在經曆著“產生——發展——穩定——再發展”的過程,經過一代代新聞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新聞表現形式和技巧由簡單到豐富,由低級到高級,始終是一個被創新的重要對象。
從曆代新聞大師那些膾炙人口的新聞作品看,這些新聞作品之能深受廣大讀者所喜愛,一個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並不是這些新聞作品的寫作方法,而是記者那種不寫出新意決不罷休的精神:一個標題,選擇的角度……直到每一句話,每一個詞,每一個字,都反複錘煉。正是這種“百煉”求新的精神,才使新聞“百煉”出新,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仔細研究一些好新聞的分娩過程不難發現,好新聞寫作技巧,要百煉“煉”出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提煉主題
新聞報道能夠深刻地反映事物或人的本質特征,記者在拿到新聞線索之後就應該絞盡腦汁地反複醞釀,多角度思考,將事件或人物置於宏觀的時代背景中,通過對比、提煉,最終不斷完善報道的角度和主題。對報道角度和主題的思考可以展現一個記者的新聞經驗、智慧、知識與能力,它貫穿於記者采訪前、采訪中和采訪後,直到定稿之後才算結束,是反複思考、不斷完善的過程,是最終檢驗記者水平高低、能力大小的衡量尺度。
記者隻有從對生活事實本身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發現事物的本質,並由此找到新聞的主題。要實現這個飛躍,記者必須深入事物的內部,認真分析事實發生的主、客觀原因,從現象開始,由此及彼,逐步向本質的認識深化,以抓住事實本身固有的,決定事實性質、麵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文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原道篇》中說,“雕琢性情,組織辭令,木鐸起而千裏應,席珍流而萬世響,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誠如李瑞環在《務實求理》中說,“寫文章講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講謀篇布局、遣詞造句,但缺乏對生活實踐的深刻了解,缺乏對實際問題的深入研究,言之無物,無病呻吟,也就無法寫出具有‘三性’的好文章。我們有些文章寫得不好,不是詞彙不夠多、句子不夠美,而是動機上、內容上、方法上有毛病,在搗鼓字兒上花的時間太多,在研究事兒上下的功夫太少。為文章而文章,從文章到文章,這種方法,永遠寫不出好文章。”
如獲得2012年廣東好新聞的《廣東“騰籠”五年換來一批“好鳥”》就是一篇主題鮮明、簡潔的文章,記者用精煉的語言、具說服力的事實,給在廣東發生的這場關於“騰籠換鳥”、轉型升級、科學發展的全國實踐進行階段性總結。
現實生活是複雜多樣,變化多端的。任何一個事實都包含多方麵的意義。當事實以自然狀態存在時,它的豐富性和所反映的更深刻的意義就常被表麵的現象所遮蓋,主要和次要混在一起。如果不深入事實的內部,眼光隻停留在表麵,立意就會一般化,甚至為了芝麻舍了西瓜,致使讀者得到的信息帶有相當大的片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