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阿春——中西文化衝擊中扮演成夢想的傳道士
華人阿春是一個已經在美國打拚多年,漂亮潑辣的餐館女老板。由於文化差異和性格不合等原因而離婚。她是一個具有獨立生活意識、精明能幹、不依附於任何人的現代女性。在美長期生活的阿春身上糅合了東方女性和西方女性的雙重氣質,糅合了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炎黃國粹和當代西方物質文明。
阿春有兩句名言:“紐約不是天堂,不是地獄,而是戰場。”“在美國,隻承認成功與失敗。”因此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為了成功的王啟明學會了為了成功不擇手段。 阿春是個清醒者,她美麗、風度迷人,活得最瀟灑。她的美,不完全是外在容貌上的,更是精神氣質上的。和活得沉重的郭燕相對照,她活得自由自在,與郭燕的對男性的傳統依附心理相比,阿春是個掌握自己命運的強者。
(四)寧寧——中西文化夾縫中淪為文化交融的犧牲者
作為一個未成年少女,寧寧的人格、心理、價值觀、道德觀還沒有成熟定型, 導致她在麵對西方文化時,原有的道德價值被西方文化同化和淹沒。青春期的寧寧來到美國後,即使住上了父母創造出來的大房子,但是麵對支離破碎的家庭中沒有父母完整的愛,麵對父親整日在外忙於事業卻疏於和自己溝通,——阿春,她無言以對,便以一種極為顛覆的叛逆去試圖無聲的說明。父母缺席、家庭教育缺失,寧寧在錯誤價值觀的指引下嫁給自己美國男朋友的爸爸,這種文化顛覆和倫理顛覆使她徹底的變成一個文化交融下的犧牲者。
三、中西文化交融的陣痛孕育著新的追夢人 美國不僅是一個國家,而且代表著一套價值觀和生活理念。在中西文化碰撞下的每個人都稱得上是文化矛盾人,他們艱難地生活在中西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的夾縫裏,或榮或辱,或喜或悲,演出了一幕幕人間悲喜劇。他們的故事典型地反映了旅美華人的生存現狀和複雜的心路曆程。他們的奮鬥史、命運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中西文化傳統的交融史、碰撞史。
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的結尾有些淒涼,“因為這一群美國夢的開拓者的結局並不是那麼的光彩奪目。”[5]“劇中的這些人物是美國夢的開拓者,演繹出了第一代華人在異國他鄉追尋美國夢的艱辛奮鬥和文化碰撞後的淚水和苦楚。”[6]電視劇結尾,王啟明的北京好友鄧衛來美國尋夢,投奔身在紐約的王啟明,接機的王啟明把鄧衛送到他們最早住過的破舊地下室,並留下500美金後離去。美國夢並不會因為結局的慘淡而結束,相反,中西文化交融與碰撞的陣痛中孕育著新的追夢人。新的異國追夢故事在當下踐行中國夢的呼籲聲中出現了新的版本,因為在當下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個人想實現美國夢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參考文獻:
[1]張永經.一次大膽的嚐試——關於《北京人在紐約》的一些情況 [J].當代電視,1993(4):31-32.
[2]何曉兵.《北京人在紐約》的階層文化屬性[J].現代傳播,1993(6):17-18.
[3][4]王婉茹.《北京人在紐約》與“美國夢”[J].現代語文(文學研究),2010(12):107-108.
[5]駱玉蘭,丁人人.飛越太平洋——《北京人在紐約》的幕後鏡頭[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12).
[6]竇欣平.國劇之路—中國電視劇的半個多世紀[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