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夢的開拓者(1 / 2)

美國夢的開拓者

熒屏廣角

作者:郝馳原

【作者簡介】郝馳原,女,安徽臨泉人,浙江師範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碩士生,主要從事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

一、中西文化碰撞的現實困境

“詩言誌,歌詠情,文以載道,劇演人生。”[1]導演鄭曉龍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是在20世紀90年代萬人矚目的商品大潮、出國大潮和西方文化崇拜這三重背景下講述男主角王啟明與其妻子郭燕懷著“美國夢”去紐約的故事,折射出東西文化的差異,是一部綜合事業與情感曆程的經典之作。[2]

在美國人們隻崇拜三種人:一是電影明星,二是運動明星,三是成功的商人。所謂成功的一半來自於努力,另外一半來自於“得機得勢”。“當你真正成功時,他們是真心祝福你獲得的成功;而當你失敗時卻沒有人關心,因為他們轉而去接近其他成功的人。”[3]

長期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和影響的王啟明和郭燕是帶著夢想移民到紐約,希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擁有屬於自己的事業,等女兒寧寧來到美國後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一家人其樂融融地生活。然而當這對夫妻在紐約機場下機的那一刻,他們意料之外的困難便接踵而至。在這裏,親情變得冷淡,機場接機的姨媽將他們送到一個破舊不堪的地下室,丟下500美金後便離開了。初來乍到,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對他們來說都成了一種奢侈,為了生存,王啟明和郭燕在紐約忍受了很多委屈和侮辱、夫妻關係在工作和生活帶來的窘迫和壓力麵前也變得危機重重。

二、《北京人在紐約中》移民群體想象

(一)王啟明——中西文化衝突中成為夢想的堅守者

王啟明,他身上承載著中國傳統男人特有的麵子文化。在紐約當麵對生存是個問題的時候,他是不願意屈就自己在一家中餐廳做洗碗工。可是當他手傷不能繼續洗碗但迫於生計到處求職而受到各種侮辱時,他在紐約的大街上罵出的“大爺的”、“孫子”、“老子”等髒話和不屑的態度凸顯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典型的阿Q精神。這便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碰撞下的真實寫照。[4]麵對美國激烈競爭的社會,他不得不放下所謂的麵子和架子,毅然把自己帶有藝術氣息的長發換成了 “幹粗活”的發型,這是他夢想的開端。

在製衣廠做工的郭燕由於工作上的出色表現,被她的老板美國青年大衛所欣賞。受西方公平競爭文化影響的大衛憑借對含蓄、內斂、勤勞、持家的郭燕的喜愛發起了對王啟明的挑戰,他要娶中國女人郭燕。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王啟明和郭燕二人的關係越發地疏遠,最終郭燕輸給了現實,嫁給了對其窮追不舍的美國人大衛。情場受挫的王啟明沒有同妻子一樣向現實屈服,選擇了經商,王啟明成了“美國夢”的堅守者。

(二)郭燕——中西文化衝擊下成為夢想的妥協者

雖然郭燕選擇了再婚,但是她的精神卻被中國傳統的道德觀束縛著。作為一個傳統的中國女人,前夫王啟明與現任丈夫在商場競爭失利而有求於她時,在道義和情份麵前,出於愧疚,郭燕向王啟明泄露了商業機密,導致現任丈夫大衛破產。麵對大衛的埋怨和不理解,郭燕選擇了隱忍、離開了大衛,在美國一所大學裏做清潔工以此作為對自己的懲罰。盡管大衛原諒了她並邀請她回家時,她委婉地拒絕了,選擇了獨自麵對巨大生活壓力和痛苦。郭燕的內心世界痛苦多於歡樂,雖然她愛每一個親人,但對他們都犯下了難以饒恕的錯誤,以至無時不在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