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絡小說的影視改編熱潮探析(1 / 2)

網絡小說的影視改編熱潮探析

電影理論

作者:李琳琳

【作者簡介】李琳琳,女,河南南陽人,南陽師範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助教,主要從事影視傳播研究。

隨著《甄嬛傳》、《步步驚心》、《失戀33天》、《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等電視電影的熱映,網絡小說的影視改編在最近兩年達到了空前的熱度。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僅待播出的網絡小說改編作品就將近三十餘部。而且很多網絡小說,一旦宣布立項拍攝,便取得極高關注度與討論度,成為“全民話題”。譬如,2014年6月12日,光線傳媒舉行《盜墓筆記》影視製作的發布會,隨後連續三天,“盜墓筆記”均高居新浪微博熱搜榜首位,相關討論高達1200多萬條。由此可見,網絡小說的影視改編已用耀眼的數字宣布了其高潮的到來。細究這股熱潮,既有經濟原因,亦有宏觀層麵社會文化的推動和微觀層麵行業內的需求。

一、商業利益是原動力

在眾多因素中,商業利益絕對是促成網絡小說影視改編的直接動力。譬如火遍大江南的《甄嬛傳》,其單集收益就達400萬元以上。由趙薇執導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票房高達71億元,這無不印證了網絡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中所蘊藏的巨大商機。這種商機直接指向的便是注意力經濟。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極大豐富甚至泛濫的社會,而互聯網的出現,加快了這一進程。相對於過剩的信息,隻有一種資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們的注意力。因此在經濟上,注意力往往又會成為一種經濟資源。網絡小說憑借龐大的讀者群,使其在改編成影視劇的過程,獲得先天的眼球優勢。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3年12月,中國網民對網絡文學使用率高達41.4%,用戶量超過2.3億。這樣龐大的讀者群體為網絡小說的影視化提供了穩定的觀眾群體。並且,這些讀者同時又都是網民,他們的信息敏感度和網絡互動能力極高。一旦他們所鍾愛的作品可能被影視化時,這些讀者就自動聚集網絡。盡管某些讀者存在部分異議,如對演員的不認可,但客觀上卻促成了相關話題,協助了影視製作方的宣發。

在網絡小說的影視化過程中,獲利的除了是影視製作方,還有網絡文學的創作者及相關平台。很多網絡文學網站,不僅代理作者的文學作品,更積極促其影視化。譬如成立了影視劇本交流中心。通過出售作品的影視版權,作者和小說網站可以獲得豐厚的收益。成功的影視作品還會反向刺激原著的銷售。像電視劇《步步驚心》播出之後,原作者桐華的實體書銷量直線上升。這種經濟刺激,直接促使了網絡小說作者與影視製作方的合作。

二、後現代話語特征與視覺文化轉向是背景 影視文化的發展變化,往往折射出社會文化和大眾審美趨勢的演變。在生產力水平持續提高,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在世界範圍內迅速擴展的今天,人類社會進入了“消費社會”的時代。“大眾文化是現代消費社會的產物,它以商品生產為基礎,以大眾傳媒為主要載體,以商品消費為目的的一種新類型的文化概念。”[1]影視生產促進了大眾文化的發展,大眾文化的特性又在影視作品的內容上表現出來,或者說影視本身就是大眾文化最為重要的一部分。選擇改編網絡小說本身就是對大眾口味的重視乃至迎合,蘊含著濃鬱的大眾文化色彩。譬如由同名小說改編的穿越劇《步步驚心》,雖然以清王朝波瀾詭譎的政治鬥爭為背景,但卻以一個穿越而來的女子為敘事視點,不僅滿足觀眾對曆史的獵奇,更帶來獨特的親曆感。故事將女主角置於故事中心,特別專注於女性形象,既能滿足男性深層欲望的投射,也使得女性觀眾在觀影時能夠尋找到自我的相似性,從而獲得自我“同化”的可能,受眾的性別範圍、心理程度均得到了很大的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