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對動漫設計的影響
電影理論
作者:許建康 鄧靜嫻
【作者簡介】許建康,男,安徽碭山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院長,教授,主要從事美術學,中國畫創作與藝術設計教學研究;鄧靜嫻,女,江蘇南通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本科生,主要從事動畫方向研究。
一、我國動漫發展現狀及分析
我國雖然曾是世界上較早發展動漫的國家之一,在20世紀中期我國動漫也曾因“中國學派”的出現,而產生了一大批喜人的動漫民族精品,為世界所矚目,然而這已經成為曆史,從“文革”之後到現如今,我國動漫一直在摸索中艱難地行進,盡管近幾年各地政府意識到了動漫產業在國家文化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並且采取多種方式加大對動漫產業投入的力度,但我國動漫發展現況並不讓人樂觀,能夠代表中國特色的動漫精品少之又少,動漫產業發展相比較發達國家仍相對滯後,沒有形成真正的民族文化特色,缺乏文化大國應有的世界競爭力。
據調查,在最受中國兒童歡迎的動漫作品中,日本動漫占60%,歐美動漫占29%,國產動漫的比例僅在11%,為什麼當代的少年兒童如此熱衷於欣賞外來動漫呢? 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其一:社會轉型期的特殊性對動漫受眾主體的影響。當下動漫的主要受眾群體是20世紀80、90年代直至21世紀出生的青少年兒童,他們生活在改革開放之後,經濟迅猛發展,社會突飛猛進,外來文化不斷衝擊著民族文化,而傳統文化教育卻明顯滯後的時代,這致使兒童越來越習慣於外來文化的汲取,群體價值觀念越來越偏離中國傳統。隨著奧特曼、機器貓、蜘蛛俠、海綿寶寶、蠟筆小新、櫻桃小丸子等動漫產品的大量湧入,日本及歐美的動漫人物和動漫故事已經深深銘刻於中國孩子的心中。
其二,能夠代表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高質量的原創動漫嚴重不足,為了迎合時下兒童群體的欣賞趣味,很多中國動漫人在動漫製作中一味地模仿外來動漫,大量地借鑒日、美動漫的娛樂化效應,甚至將這種娛樂性和趣味性做為動漫創意的核心。事實上,文化是動漫產業的基礎和保障,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特色,動漫產業也就失去了它的方向,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大量的事實證明,繼承傳統文化是中國動漫民族化道路的基石和保障。
動畫電影《花木蘭》劇照二、傳統文化對動漫發展的影響
(一)動漫設計在吸收傳統文化資源時應遵循的原則
從傳統文化對動漫發展的意義分析可以看出,動漫設計要想得到長遠發展,必須從本國文化出發,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中尋找靈感、汲取養分。而在吸收傳統文化時,應遵循兩大原則。一方麵,動漫設計應以市場為導向采選傳統資源。中國有五千年的民族曆史和輝煌的各民族文化,有無數精彩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許多的曆史典故和英雄人物,這些為動漫設計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但須注意的是,選材雖然豐富,但並非所有的故事都適合用動漫的形式表現出來。動漫設計在采選傳統文化資源時應當,充分進行市場調研,研究觀眾的喜好,再選擇合適的傳統題材,加以改編,這樣做出來的作品才有可能得到大眾的喜愛。以美國的《花木蘭》為例,在推出這部動漫之前,迪斯尼公做了差不多十年的策劃,最終贏得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