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溢著鮮明時代特色的少數民族題材動畫角色的設計探索
電影理論
作者:周珂 周恕
【作者簡介】周珂,女,內蒙古呼倫貝爾人,內蒙古呼倫貝爾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動畫藝術研究;
周恕,男,內蒙古呼倫貝爾人,內蒙古興安盟公安局影像助理工程師。
動畫是一門廣征博取的藝術,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為我們提供了絕好的素材和背景。建國初期,政府執行新的民族政策,高度重視對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挖掘、整理和保存工作,動畫這一新的藝術樣式也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動下下欣欣向榮地發展起來。從新中國成立到文革結束,共製作了十部少數民族題材的動畫片。這一時期的動畫角色設計在風格上趨於寫實,製作比較精細,顏色比較厚重,色彩比較濃鬱,洋溢著鮮明的民族色彩和時代特色。
一、蒙古族動畫片《木頭姑娘》(1958年)
《木頭姑娘》是我國第一部蒙古族題材動畫片。這部動畫作品以水墨的形式將蒙古人的形象塑造得樸實無華。人物的造型比較寫實,角色的用線比較細致,眼睛的勾畫比較圓潤,顏色的運用比較厚重,工筆的氣質比較突出,角色的體積比較明顯,動作的設計比較流暢,背景的設計比較協調。將水墨融入動畫之中,運用墨與水的渲染,發揮墨色濃淡和虛實的效果來描繪背景,致使該片具有了一定的國畫韻味。在人物造型設計方麵略有缺憾,就是對於草原人民形象的刻畫過於概念化,留有顯著的漢族人的形象和氣質。像蒙古族人的高原臉、顴骨高、寬額頭、小眼睛等特點均未表現出來。譬如木頭姑娘的眼睛刻畫就是典型的中原人的柳葉彎眉,櫻桃小口,完全沒有牧人的感覺。與此同時,造型上缺少誇張與想象,色彩上缺少對比與意象,一句話:沒有從生活的真實上升到藝術的真實。這也是該片看起來略顯僵化、呆板的原因之一。
二、僮族動畫片《一幅僮錦》(1959年)
錢家駿導演的《一幅僮錦》是改編自僮族民間文學的一部動畫作品。講述僮族一名婦女,經過千辛萬苦織成一幅美麗的僮錦,最後,僮錦裏的形象變成現實。該片人物造型比較寫實,凸顯出當時勞動人民的形象,影片背景繪製優美,烘托出僮族地區的美好生活。尤其是影片以中國特有帛絹作為媒介,以中國畫、工筆重彩畫的樣式繪製成的動畫片,還是第一次嚐試。背景采用的傳統青綠山水也為影片增添了濃鬱的抒情色彩。這部動畫作品以精致的畫工表現細膩的動作,在少數民族題材動畫片中稱得上是精品中的精品。但是動畫角色亦趨於寫實,略欠生動。特別是人物形象的設計過於僵化,大大的眼睛、寬寬的鼻子、窄窄的肩膀和寬大的手臂都讓該片失色不少。如果以形式的探索角度、背景的創作角度而言,該片是中國動畫史上為數不多的精品。如果從人物形象的設計角度來看,該片還無法與世界其它同時期動畫片相抗衡。在沒有藝術支撐的造型之路上,單憑簡單的寫實是無法博得觀眾喝彩的。
三、白族木偶片《雕龍記》(1959年)
章超群、嶽路、萬超塵執導的《雕龍記》是根據歐小牧整理的雲南民間傳說改編的,該片想象力豐富,故事情節曲折,人物造型生動。1960年該片榮獲羅馬尼亞第二屆布加勒斯特國際木偶電影節二等銀質獎。初看這部動畫片時,曾被它寫實性的人物造型所折服。沒想到在上世紀50年代,在物資極其匱乏、技術相對落後的條件下可以製作這麼精良的動畫片而感到無比的驚歎和自豪。在人物的刻畫上細致入微,就連白族服飾的精美與樸實也表現得相當到位。人物麵部的刻畫也比較細致,特別是眼睛的表現既靈活又不失生動風趣。背景空間的結構設計與製作也是今人無法比擬的,在山、樹林以及村莊的表現上都極富空間感。這樣的場景是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為依托的。這也為今後的木偶動畫“實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累累的碩果,並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如果《雕龍記》的誕生不是在65年前,而是在今天,它也許會更加的光彩奪目。現在的動畫公司太過注重商業利益,在成本麵前,很多原本可以大放異彩的動畫明星都坐在冷板凳上排隊。致使造型簡潔、可愛的動畫形象成為國產動畫的代名詞。殊不知是優點還是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