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動畫片中的心理補償(1 / 2)

論動畫片中的心理補償

電影理論

作者:董立榮

【作者簡介】董立榮,男,山西太原人,山西傳媒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研究動畫創作研究。

德國心理學家雨果·明斯特伯格於1916年發表《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是最早提出心理學在電影中應用。動畫中,心理學的使用也是非常普遍,而現階段動畫教育對於電影心理學的涉及還是比較少,作品中往往忽視給觀眾造成的心理作用,全憑經驗去製作。因為對心理學方麵的東西有所涉及,借這次做畢業作品的機會,順便做了一些嚐試。而這次要論述的是關於心理補償在動畫的一些使用和作用原理。

一、什麼是心理補償

用簡單的一個效果說明心理補償。

圖一所示,我們看到兩隻腳的時候,一定會想到腳的上邊是一個完整的人,即便這個人沒有完全在畫麵內。這是心理補償的結果,因為日常經驗告訴我們腳的上邊一定是個完整的人。

但是同樣的,下圖所見到的情況也成立。不代表腳的上邊一定有個人,這可以是一雙假肢,亦可以是認定為是隱身掉一部分的人。

心理補償指的是在屏幕或銀幕上看不到的形象或畫麵,但通過畫麵部分信息的引導,觀眾便可以根據自己的聯想和認知在腦海裏將畫麵進行重構,從而得到完整的情節內容,這是觀眾的主觀“參與”與“認同”。也就是說心理補償的效果是基於心理認同,心理認同就是人的大腦經驗。

例如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個最熟悉的故事: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給小和尚講故事。簡單的話語,很快在人腦中形成印象,雖然每個人都是根據劇情描述去想象畫麵,但每個人腦中心中的畫麵卻各不相同。我們更願意把自己最容易想到的,最有特殊印象的記憶移動到想象中。山的大小,廟的大小,和尚的胖瘦這裏都有很大空間, 而大腦中出現的形象都基於心理補償。這裏的心理補償,是指我們可以看到,確切的說是我們感覺到視覺畫麵之外的東西,能夠使故事情節更加完整豐富。

二、心理補償的運用

打破觀眾的心理補償。

想象一個畫麵:

第一個鏡頭:一條小路,空鏡, 畫麵外傳來清脆的高跟鞋由遠到近聲音。

第二個鏡頭:一隻大紅色高跟鞋踩進畫麵,特寫。

第三個鏡頭:一雙長腿入畫。

第四個鏡頭:婀娜多姿、曲線優美的身材,身著一件漂亮的裙子扭捏著身軀向前走。

第五個鏡頭:突然此人甩發回頭,一張滿是胡渣的臉。

類似這樣的鏡頭在著名喜劇大師周星馳的作品中最為普遍。

(一)聲音的首先出現,我們會覺得有人走過來了,樣貌外形一無所知,但高跟鞋聲的經驗,會告訴我們這是個女人。

(二)當高跟鞋入畫時,此時的畫麵和我們的心理預期重合。

(三)接下來是修長的腿,這一畫麵更加肯定了前一個心理預期的正確,我們會告訴自己,這不僅是個女人還是個身材很好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