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藝術源於生活——社會主旋律與青春偶像劇的結合
青春偶像劇與主流意識形態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它本身承載著彰顯社會主流價值和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雙重任務。趙寶剛很好地協調了兩者間的關係,在圖像化、零碎化的現實中,呈現積極向上、鼓舞人心的情感元素。
“青春三部曲”將劇中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鮮明簡練地總結為三部電視劇的劇名。在《奮鬥》中,導演由主人公奮鬥拚搏的曆程引出對成功、成長話題的討論,對青年人承擔責任義務與追求自我個性解放的深入剖析。將不懈追求、勇於擔當、執著奮鬥的主流意識形態灌注其中。《我的青春誰做主》描寫了三個表姐妹麵臨愛情選擇、事業走向、人生定位的困惑和苦惱。《北京青年》將目光聚焦在四個物質充足但精神迷失的堂兄弟身上,通過“重走青春”來為“身份缺失”的青年一代尋找自我體認。在青春重走的旅途中,四兄弟經曆了生活的洗禮、愛情的考驗,找尋到自己內心真正渴望的東西。他們敢於打破常規、突破自我的行為感染並鼓舞著眾多迷惘的青年。
在趙寶剛的“青春三部曲”中,突顯了社會主流價值和時代氣息,並與成長勵誌元素糅合促成了社會主旋律與青春偶像劇的完美結合。
(二)藝術高於生活——烏托邦的浪漫主義色彩
縱觀趙寶剛所導演的作品,雖立足於當代都市生活, 卻不流連於柴米油鹽,家長裏短, 而是體現著濃鬱的浪漫主義氣質。
“青春三部曲”雖然在風格上一掃往日的傷感憂鬱,呈現出明朗戲謔之感,但其浪漫主義的精神氣質卻並未消弭。早在《奮鬥》中,導演趙寶剛就提出了“烏托邦”這一概念,將一個廢棄的工廠在米萊、陸濤等人的改造後命名為“心碎烏托邦”,這個地方亦成為劇中主人公的“避難之所”。烏托邦是人類思想意識中最美好的社會,烏托邦式的愛情也是美好至極的。
《奮鬥》中的陸濤渴望成功,卻最終為了實現自己“田園牧歌”的建築理想, 放棄了千萬身家甚至生父的巨額遺產,回歸普通人的生活,他的這種選擇又何嚐不是充滿了理想主義的氣息·在《我的青春誰做主》中,年輕人要擺脫長輩們的生活安排,大膽選擇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愛情歸屬,同樣充滿著激情昂揚的烏托邦氣質。《北京青年》體現了導演的一貫特色,即希望表現一些超前的美學意識,而非完全照搬生活的原生態。“拍影視作品, 得用一種文化的理念去思考,使人們對這個社會和自身的生活價值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這是文藝工作者的責任。”[7]
(三)藝術還原生活——老北京情結
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趙寶剛對北京有著難以割舍的複雜情感。他既希望看到北京的現代化城市發展,又無法麵對舊城區遭受的無盡摧毀。因此,他不斷地將現代化的北京城市景觀融入到自己的影視作品中,又在表現都市發展的同時夾雜著對老北京城印象的無限懷念。
《我的青春誰做主》中,多次出現北京特色的城市標誌性景觀,還有以長鏡頭、慢節奏拍攝為主的蒙太奇手法,以及空鏡頭的展示,都是為了配合表現老北京獨特的城市韻味;在《奮鬥》等其它幾部話題劇中,“豆漿、油條”等“京式早餐”頻頻再現於現代都市家庭的餐桌,與年輕人追求的小資生活爭相鬥豔;《北京青年》更是鮮明地將生活定在北京這個大都市裏的年輕眾生們的生活細節組合。
趙寶剛對藝術真實的美學追求很好地呈現在他所創作的電視劇中。劇中多以北京這個城市作為拍攝場景,隨處可見提著鳥籠閑逛遛彎的老年人的身影,也經常會出現在大街上而不是攝影棚中演員表現吵架而被圍觀。《我的青春誰做主》中,方宇因為閑逛古玩市場而偶得被小樣變賣的古董,《奮鬥》中,夏琳的爸爸經常出現在北京的花鳥魚市上……這就是最真實,也最獨具特色的北京風格。作為生長在天朝古都的人,現代的北京市民仍舊無法擺脫其慵懶的性格本質,也無法拋棄愛好古典文化的傳統精神。
無論都市怎樣發展變遷,對最初童年鏡像裏的美好記憶無法改變,這種“集體無意識”引導下對新生事物的本能排斥和對傳統文化的本能保護,致使趙寶剛在他的電視劇中堅守著對老北京的傳統印記。
參考文獻:
[1][2][3][4][5][6]羅遠平.趙寶剛.“話題式”電視劇敘事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學,2012.
[7]安曉燕.淺議“青春”的揮灑與凋零——電視劇《北京青年》的話題性分析[J].中國電視,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