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敘事結構的多樣性
敘事離不開結構,“一部藝術作品的結構是泛指把若幹個互有關聯的單元組成一個複合的統一整體。”[3]“青春三部曲”雖在創作題材和風格上一脈相承,卻因內容、形式、人物塑造、故事情節等眾多敘事元素的不同,形成多樣化的敘事結構。
1.網狀放射結構——《奮鬥》
網狀放射結構,即如同漁網一樣,在敘事中設立一個點為核心,然後根據這個中心點生發出各種敘事脈絡,串聯起各類不同的人物和敘事事件,最終構成一個互相交織的網狀結構。[4]
《奮鬥》就是一個典型的網狀放射結構。全劇共32集,以陸濤為核心,夏琳、米萊、楊曉雲、向南、華子、露露、徐誌森、靈珊等人圍繞陸濤這個人物中心點交織形成一麵敘事網。導演趙寶剛以“事業”和“愛情”作為兩條並行的副線,相互交錯相互糅合,共同表現奮鬥、成長的主題。在感情世界中,陸濤糾結徘徊於米萊與夏琳之間,來回往複,舉棋不定,不明白愛情的真諦。他自負又自私,希望所愛之人為他放棄事業和夢想。然而在感情受挫後,他又將錯誤歸咎於他人,自己則遁入現實的避難所——“心碎烏托邦”。對於事業,陸濤既看不起做事保守的養父陸亞迅,又鄙視生父徐誌森的世俗觀和金錢觀,但卻暗暗接受徐誌森的施舍和幫助。最後他親手拆毀徐誌森給予他的事業,因為他無法容忍自己的能力被人否定,自己的才華遭人踐踏,這是一種極其清高而自負的表現。
《奮鬥》是趙寶剛從“浪漫”題材走向“現實”話題的轉型之作。劇中並無激烈的戲劇衝突,曲折的人生命運,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極具時代感的人物對話和“碎片化”的生活事件。“傳統的電視劇敘事模式在《奮鬥》中消解,每個人物都成了一個點,人與人之間複雜的關係線索交織成一麵敘事網,立體式地探討著‘奮鬥’主題,互文性地詮釋著‘成長’的敘事內核。” [5]
2.多線交叉結構——《我的青春誰做主》
“多線交叉結構,指的是多條線索齊頭並進,其中以劇中主要人物為主要線索,並穿插多條副線作為輔助,從而內在地體現著一種參照對比的敘事觀念。” [6]依照故事情節,大致可將《我的青春誰做主》分為三條敘事主線:一是以大姐趙青楚為中心,主要表現了趙青楚與周晉的愛情、與母親楊怡的親情和她在律師事務所的工作情況;二是以老二錢小樣為核心,將錢小樣與方宇、高齊的感情故事,錢小樣與父母的家庭問題和其輾轉於北京、寧夏之間的工作狀況交織呈現;三是以老三李霹靂為中心,如何處理父母的離婚問題,如何選擇人生道路的問題。劇中,姥姥郎心平是將這三條主線串聯起來的核心人物,承擔調解矛盾、指引方向的關鍵作用,也是《我的青春誰做主》中代溝問題的關鍵協調者。
3.主輔線並行結構——《北京青年》
《北京青年》中,最為突出的就是編劇筆下“重走青春”的情節設置。以堂兄弟四人離家出走,體驗生活的旅程作為故事敘述主線,以劇中男女主角的愛情關係的變化作為輔線,兩條故事線索相輔相成、並行前進,從多角度、深層次地豐富人物形象特征,揭示人物行為動作的內在涵義,傳達與現實迥然不同的青春價值和愛情理念。
何東因意識到自己不負責任的行為會給身邊的人帶來麻煩和傷害,毅然決定離開北京。何南和何北因與父親關係緊張,故而選擇避而遠之,跟隨大哥離開。何西雖被兄弟們攛掇出走而動心,最終卻因丁香對其個性的否定,受激離開。除大哥何東以外,其他兄弟三人並無明確的出走目的和想法,他們隻是為了逃避現實問題或是向他人證明自我。
與兄弟四人“出走”主線相輔相成的,則是由劇中五位女性角色牽引形成的“愛情”輔線。她們所代表及詮釋的都是一種純粹的愛情觀:“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無論是權箏對何東的死纏爛打、唐嬌對何北的如癡如醉,還是丁香對何西的不離不棄、葉坦對何南的癡情等待,導演對劇中感情戲的設置,表達了對最真誠、最高尚的愛情的向往和追求。
二、“青春三部曲”藝術表達
從“青春三部曲”不難發現趙寶剛在青春偶像劇創作上與眾不同的藝術構想與視覺呈現。對於敘事要素的選擇,既有偶像明星的支撐,又有青春的元素;在意蘊主題上,通過愛情來詮釋生活中的純粹與美好,將故事與真情融合在一起;在人物敘事中,巧用女性視角來傳達話語,讓觀眾傾聽劇中人物發自內心的真實言說。人物的真情實感暗藏在每個峰回路轉的情節敘事中,無聲地流轉於人物的內心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