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部曲”的敘事特征及藝術表達
電影理論
作者:楊畋歌
【作者簡介】楊畋歌,女,湖北武漢人,畢業於重慶郵電大學傳媒藝術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文學學士。
2007年,趙寶剛導演的電視劇《奮鬥》首次呈現了“80後”的奮鬥成長曆程;2009年,《我的青春誰做主》登上熒屏,“青春究竟誰來做主”,永恒的代溝問題被賦予時代性內涵;2012年,《北京青年》更是掀起了一陣“重走青春”的浪潮,三部電視劇在題材開掘上與時俱進,在藝術表達上一脈相承,宛如一道彩虹劃破文化長空,照亮影視大地。
“青春三部曲”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是一次全新的突破。此前,內地偶像劇很少直麵青年人的成長故事。有很長一段時間,觀眾接觸到的大多是港台、歐美偶像劇。首先,群像式的人物關係對編劇和導演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因為要建立起完備的社會關係網就要求編劇和導演的生活經驗足夠豐富;其次對時代性的挖掘與時尚性的展示存在“度”的把握問題,過度強調社會性會導致主題沉重,降低觀賞趣味;過度強調展示性則又會流於形式,淪為庸常之作。然而,趙寶剛的“青春三部曲”將社會主旋律與青春偶像劇有機結合,在真實反映主人公的生存狀態和內心訴求的同時,增添了烏托邦式的浪漫主義色彩,從而完美詮釋了“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創作標準。這也正是趙寶剛的“青春三部曲”在國產劇中獨樹一幟的原因。
一、“青春三部曲”敘事特征
(一)敘事話題的時新性
“青春三部曲”緊跟時代精神,緊貼社會現實,緊扣青年脈搏,以全新的視角,開掘新題材,抓拍新問題,以創新的筆觸,感應當代青年的夢想,探究轉型社會的現實。既是互補共生、相得益彰的文化盛宴,又是與時俱進,蕩滌靈魂的精神貢獻。
1.《奮鬥》——感悟生命個體的成長曆程
《奮鬥》作為趙氏“青春三部曲”的開篇之作,於2007年登上熒屏。劇中講述了一群剛大學畢業的“80後”步入社會後的情感生活和事業奮鬥,將他們為事業、為愛情、為婚姻而奮鬥的心路曆程展現得淋漓盡致,儼然一部青年人的“奮鬥史”。本劇在開篇就提出了一個備受爭議的焦點問題:人生的選擇多種多樣,青春的個體應該向現實妥協還是朝著夢想努力奮鬥?在第一集中,陸濤、向南、華子等人集體對班主任王老師進行畢業告別:“王老師,我們很舍不得您,非常非常舍不得您。但是,我們必須告訴您,我們必須離開您,我們必須去工作,去談戀愛,去奮鬥。這件事十萬火急。”[1]一段看似調侃的話語實則反映了這群“80後”大學畢業生們急於步入社會去奮鬥拚搏的焦急心態。隨後,他們遭受了事業上的連番打擊,情感的糾結與背叛,掙紮於個人夢想與殘酷現實的激烈對峙中,感到迷茫無助,變得憤世嫉俗。
趙寶剛以組別、群體的人物模式去探討“80後”青年相似的生活經曆和奮鬥曆程,層層遞進,漸漸深入。用青春符碼來折射社會熱點話題,充分利用偶像明星、合租公寓“心碎烏托邦”、酒吧等各類敘事元素,從而深刻挖掘文本背後的成長主題;將個人的奮鬥成長與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房地產熱、北漂一族、閃婚閃離等熱點社會現象有機融合,演繹了“80後”別樣的成長故事與奮鬥曆程。
2.《我的青春誰做主》——折射家庭教育的代溝問題
《我的青春誰做主》是《奮鬥》的姊妹篇,是繼《奮鬥》後第二部關於“80後”的電視劇,不同於《奮鬥》中“成長”的話題,該劇主要呈現極具當代性話語精神的“代溝”母題。[2]可以說,“代溝問題”不僅是當代的,還是永恒的,它存在於任何時代的每個家庭中;但各個時代的代溝問題在其內容和特點上又不盡相同。在電視劇《我的青春誰做主》中,導演以一家老中青三代人在思想觀念上的碰撞與衝突作為切入點,揭示了三代人之間的代溝問題,並將此話題置於當代環境下予以探討。以“趙青楚、錢小樣、李霹靂”為代表的青年一代主張追求事業自由、愛情自由、婚姻自由,而這種開放自由的生活理念和追求顯然是與老一輩固有的傳統觀念相悖。《我的青春誰做主》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俯視現代家庭的教育觀、價值觀和婚姻觀,從而形成自身獨特的精神話語體係。
李霹靂,16歲就被母親楊爾送到英國,以實現母親曾錯失的劍橋夢,然而,她隱瞞父母,沒有遠赴英國而是留在國內和朋友一起創業開餐廳。母親楊爾的“風雨彩虹教育法”在當今社會究竟是對是錯·潛藏於這些問題的背後是青年一代與老一輩間無法忽視也無法逾越的代溝,父母與孩子間理解溝通的缺失。導演將“青春主宰”題材與家庭教育問題、代溝問題、社會問題等一係列相伴而生的話題緊密相連,以更為廣泛的視角深刻探討“以付出青春的代價,來換取自我的成熟”這一思辯主題。
3.《北京青年》——體驗重走青春的別樣人生
《北京青年》作為趙氏“青春三部曲”的完結篇,雖然沿用了“青春勵誌”的主旋律,但在主題和內容上與前兩部截然不同。該劇講述了四個在北京“土生土長”的堂兄弟,在大哥何東的鼓舞與引領下,不顧父母的反對,執意“重走青春”。“青春”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年齡概念,更是一種敢於改變現狀的行為狀態,一種積極的生活體驗。劇中,何東與其父親的行為形成了強烈鮮明的對比,充分詮釋了“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消亡”,對於自身不幸福的婚姻,何東的父親無奈地選擇了幾十年的“忍和熬”;但何東卻無法接受無愛的婚姻,毅然選擇違背父母的安排,解除婚約,離家出走。最終,一行“重走青春”的青年男女依舊回到了那個熟悉的城市——北京,走遍千山萬水才知何去何從。他們終於明白:實現人生的價值往往要學會改變自己,而不是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