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九四二》(2 / 2)

民國31年,麵對河南災情,國民黨中央政府特派張繼等來豫勘災。同時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成立太行區旱災救濟委員會,公布救濟貸款辦法。冀魯豫行署亦公布救濟貸款辦法,實施救災。1942年11月太嶽行署為此製定《難民暫時救濟辦法》,指示各地實施。對於陝甘寧邊區的救濟,影片中沒有過多的鏡頭,位於國統區的河南,其救濟政策主要來於國民政府,實際上陝甘寧政府為救濟河南災民積極呼籲,對救濟災民在某種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對此影片中沒有顯示,有失不足。如1942年12月5日陝甘寧邊區政府通令救濟安置河南等省災民。7日,省府當局令各縣、鎮成立救災會。20日,漯河國際救濟委員會(5月成立)撥款25萬元,救濟鄢陵、扶溝、西華、上蔡、淮陽、項城、襄城、確山、方城、臨潁、舞陽、沈丘、郾城等縣災民。是月,中共汴(開封)商(丘)工作委員會成立。考慮到當時河南的實際情況,影片如果能做相應的處理和交代,則更能突顯國民政府在救濟中消極態度和河南省政府主席尷尬處境的深層原因。

影片中的記者白修德是當時國際社會壓力和國內輿論壓力的另一種體現,也是當時為災民救濟所努力的另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真實寫照,他們和災民一起麵對饑荒和日本的蹂躪,對社會的現狀非常痛心,致力呼籲救濟災民。在社會各界的壓力下,政府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1942年據《解放日報》等報載:全省普遍受災(主要是旱災),全年糧食收成不及十之一二,災民達1千萬,餓死者150萬人以上,逃之者約300萬人。麵對這種情況,據國民黨中央賑濟會,豫省(國民黨統治區)因災特予減免征實征購數額外,先後撥發急賑140萬元、工賑600萬元,並撥發農貸1億元、辦理平糶。到了民國32年。重慶《新華日報》發表《速救豫災》社論,呼籲當局切實救濟。是年,戰一師師生節衣縮食、義演義賣,救濟災民。對於發放救濟款項以及救濟過程中的貪汙事件,影片中也有反映,這也確實是引人深思的問題,馮導的這種通過藝術折射問題的手法,發人深思。

三、藝術與曆史——源於史實,高於現實 看《一九四二》,人們更多的是欣賞大腕們的表演和馮導的灰色幽默給人帶來的藝術感受,雖然影片盡可能從事實的角度出發反映曆史,折射曆史,引起人們對那段曆史的反思,但在處理的過程中又略顯不足,畢竟這部電影是由小說改編而來的,影片反映的是真實的曆史事件,但在細節上又有所不同。從這個角度來說《一九四二》是曆史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這也體現了近年來學術研究、藝術表現的自由、民主、百家爭鳴的氛圍,正是有這樣的環境,藝術得以發展,學術研究得以進步,人們可以以更加中肯的角度重新審視那段悲慘的曆史。

關於1942年的河南災荒,除了記者白修得的報道,當時的傳教士也有深刻的體會。影片中的傳教士安西滿麵對災民的大量死亡,無能為力,痛惜政府對災民的無視和生存權利的剝奪。在《一九四二》中大家可以看到,有幸逃到陝西的災民,卻被拒絕入境,這也客觀上加劇了災民的困境,正如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所強調的權利分析方法一樣,由於大量災民的生存或避難權利被剝奪,導致饑荒更加嚴重,通過對饑荒與經濟、社會機製的聯係的藝術展現,使人們更加明白經濟活動、社會決策背後複雜的社會倫理關係和政治背景。

總的來說,在追求票房和投入利益最大化的今天,馮導能夠靜下心來花費十幾年的時間,成就大作《一九四二》,實在是讓人欽佩,他的這種不媚於世俗的做法,也是當今影視發展中一道特殊的風景。

參考文獻:

[1]河南省地方史誌編纂委員會.河南省誌:第二卷,大事記[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235-237.

[2]寶豐縣史誌編纂委員會.寶豐縣誌[M].北京:方誌出版社,1996:168.

[3]河南省新野縣史誌編纂委員會.新野縣誌[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