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九四二》(1 / 2)

《一九四二》

中國電影評論

作者:李麗霞

【作者簡介】 李麗霞,女,河南濮陽人,河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講師,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所博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經濟社會史研究。

由華誼兄弟出品,馮小剛導演、劉震雲編劇的電影《一九四二》於2012年底公映,獲得良好的票房,一時間各種評論紛起,其中以褒揚居多。本片宣傳海報定在闡釋“人”的主題——災民手握裂痕斑斑的碗,一隻螞蚱停駐在碗上。以老東家(張國立飾演)為代表的災民群體,與以蔣介石(陳道明飾演)為代表的國民政府群體隔碗對視。海報背景是廣大的災民,他們朝著同一個方向前行,仿佛漫山遍野的螻蟻。直觀地展現——冰天雪地中,老東家衣衫襤褸步履維艱;抗戰烽火中,蔣介石麵色凝重俯瞰一切,1942年的河南躍然銀幕。這也不得不令人深思,1942年的河南究竟發生了什麼?馮小剛拍攝的《一九四二》把人們的思緒引入了那個年代。

一、災情反映以小見大

電影《一九四二》以獨特的視角反映了當時河南的災情狀況,雖然沒有一一列舉河南的災情,但對當時的旱災、蝗災、水災等災害采用了以小見大、由點及麵的手法折射了當時河南災情的全貌。以瞎鹿和老東家兩個不同情況的家庭的艱辛逃難曆程,表現當時災情的嚴重程度。據《河南省誌》第二卷記載:民國31年,全省旱災非常嚴重,鞏、登、密3縣樹皮草根均刨食殆盡;鄭、洛間,災民沿途逃亡。1942年11月27日,省主席李培基稱:豫省60餘縣(國民黨統治區)幾無縣不災,無災不重。據《解放日報》等報載:全省普遍受災(主要是旱災),全年糧食收成不及十之一二,災民達1000萬。餓死者150萬人以上,逃亡者約300萬人。另據省救濟當局稱,國民黨統治區內、食不自給者達1600餘萬人。[1]

關於這種情況當時受災較重的泌陽、寶豐、商丘、新野等縣誌都有記載。1940—1942年連續三年大旱,1942年旱情的高峰,河水幾竭,赤地千裏、計死亡1.1萬餘人,逃荒要飯者達6萬人之多。1941年寶豐縣久旱成災。1942年春旱,麥歉收。5月至9月,滴雨未落,秋絕收。入冬後,大饑。饑民以草根、石頭麵、養麥稈、榆樹皮充饑,死者甚多;棄兒賣女,外出逃荒,難以計算。1941年,寶豐縣人口32403戶,213107人,到了1942年,隻有25449戶,18l571人[2],由此可以看出大災的影響。新野縣也是如此,1943年大饑,民以樹皮、樹葉、野菜、紅薯秧軋麵充饑。8月中旬,唐、白河流域發生蝗蝻,曆時4天,穀葉、芭茅葉均被吃盡。

對此影片中重點以瞎鹿一家的情況來突顯,瞎鹿一家老小在災難麵前無能為力,隻得賣兒鬻女,吃野菜、樹皮,步行外逃,影片中我們看到大批的難民隊伍無序的向西逃亡,放眼望去一片淒涼,幾乎沒有任何的綠色,甚至出現野狗吃死屍或人吃人的殘酷現象。

由於災害的影響,加上救濟的不力,導致大批的難民死亡,瞎鹿的母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向西逃難的過程中,老弱病殘死傷無數。據統計民國3年,新野縣保衛團調查,全縣為52789戶,301057人,比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增加154%。由於戰亂和災荒到民國35年,全縣為50419戶,272019人,其中男155438人,女116581人,比民國3年減少10%、年均遞減10.3%。而性別比例為134[3],這很顯然不符合人口自然增長的結果。對此影片中也有鏡頭描述,從中我們可以窺探曆史之一斑,瞎鹿一家最能體現當時廣大民眾的苦難和逃亡、無助的心酸。

二、政府救濟突顯實情

影片試圖從兩個層麵反映1942年河南的災難實情——國家的層麵和社會的層麵。社會層麵就是上麵所說的,災情嚴重,災民四處流亡,死傷無數。而國家層麵呢,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一下影片中對國家層麵的刻畫。省主席李培基麵對災情,竭盡全力,希望從政府那裏獲得盡可能的救濟,蔣介石神色凝重,最終救濟結果並沒有解決河南災民的實際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難道是政府真的是置之不顧棄之不理嗎?麵對1942年的河南特大災荒,政府為何會有如此態度?

首先,我們要考慮一下當時的國內的狀況。1942年中國抗日戰爭處在相持階段,政府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抗戰、內戰和宋美齡訪美等事情上,無視廣大災民的命運,這也是影片中李培基等政府領導人雖然也盡力救濟,但處境尷尬的根本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