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析國內首部西部公路片《無人區》的影像審美風格(3 / 3)

大部分的時間裏,我們所見的都是真實的貪婪和醜惡,這種貪婪和醜惡,在一種看起來笑料百出的包袱裏,以酣暢淋漓的表述刺激人的腎上腺。從見證車禍到製造車禍,從鷹隼被捉到放飛鷹隼,從渴望成名到真正成名,觀眾的心從笑聲到沉默,寧浩用黑色幽默覆蓋的是我們生活的一大片陰影。

三、暴力美學的滲透

“暴力”和“美學”,原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詞,然而不知從何時起,它們結合成一個新的詞——“暴力美學”。“暴力美學”是個新詞, 最初的“暴力美學”不是一個嚴格的理論術語, 而是從形式感出發的批評術語,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以後才流行起來。[3]“暴力美學”起源於美國,在香港成熟,最通俗的說法就是,將暴力的動作場麵儀式化。創作者通常運用後現代手法,將槍戰、打鬥的場麵融入影片當中,作為與影片內容相關的視覺和聽覺審美元素。

從美學的範疇來說, “暴力美學”是指把相關的媒體表現﹙電子遊戲、漫畫、動畫、平麵設計、廣告等﹚中的暴力元素提取出來, 創造純粹的形式主義美感; 同時包括對藝術加工過的“暴力展現”的審美體會。[4]《無人區》中暴力美學的滲透無疑是該影片的一大亮點。它實質上就是人在極端環境下的動物性,這種在極端狀態下刺激出來的動物本能是最貼近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寧浩的這部《無人區》是一部反英雄、反常規、反宏大的帶有反叛精神的電影。粗顆粒質感的畫麵也為整部影片的風格增加了幾分粗糲與肅殺。其實,這有點類似於科恩兄弟的西部片《老無所依》,當法律失去效力,英雄老去的時候,暴力便成為這個世界的主要顏色。

影片構建了一個與世隔絕的、法律幾乎延伸不到的無序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法律幾乎是處於缺席狀態的,暴力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由此,所涉及的暴力鏡頭配以極端環境的刻畫,給受眾一種極其強烈、震撼的視覺衝擊和審美感受。

結語

縱觀《無人區》,不難發現該影片借鑒了科恩兄弟電影的製作方法並複刻了西部片的風貌,再加以本土化改造,最終打造出了國內首部西部公路片。四年的擱淺與等待,影片中關於“兩隻猴子”的寓言故事以及與整部影片風格極不搭調的溫暖結尾可以略微窺探到導演寧浩在這部片子中所做的妥協。但依然可以欣喜地看到導演寧浩在這部影片中所做的大膽嚐試,以及構建的一種全新的國內西部公路片的影像審美風格。

參考文獻:

[1]中國網.“少年得誌”的鬼才導演寧浩[EB/OL].

[2]餘鬆.《無人區》:逡巡於天地間的生靈[M].中國電影評論,2014(3).

[3]郝建.“暴力美學”的形式感營造及其心理機製和社會認識[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05(4).

[4]尹洪,冷欣,程輝.試論“暴力美學”及其特征[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