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國內首部西部公路片《無人區》的影像審美風格
中國電影評論
作者:閔媛春
【作者簡介】閔媛春,女,江西九江人,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戲劇與影視學碩士生,主要從事影視文化產業管理研究。
《瘋狂的石頭》(2006)和《瘋狂的賽車》(2009),讓我們的視角轉向了新一代導演寧浩的身上。麵對大片盛行的高投資、高回報國內電影市場,新銳導演寧浩另辟蹊徑,以300萬的小成本投資拍攝《瘋狂的石頭》並創造了2300萬的票房奇跡;而後《瘋狂的賽車》以1000萬的投資成本取得了過億的票房,這讓寧浩成為繼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之後第四位邁入億元俱樂部的內地導演,這也使寧浩贏得新生代的“鬼才導演”的稱號,也鞏固了他青年新銳導演的影壇地位。[1]
“瘋狂”係列的影片讓我們看到了寧浩黑色幽默的影像審美風格,導演和編劇身份雙兼的他通常關注小人物以及草根文化的故事。1977年出生的他與大多數當代中國知識青年的人生軌跡一樣,走過了上學、就業、再考學的人生三步曲,讓寧浩的導演之路走得平實而自然。然而恰是樸實而平常的經曆,對於占社會大多數的普通人才具有解讀的價值和現實意義。
與以往荒誕幽默的喜劇不同,曆時四年才上映的《無人區》還夾雜了一種濃重的暴力氣息。作為國內首部西部公路片,新疆的哈密、吐魯番、克拉瑪依等戈壁沙漠的無人地帶是其主要拍攝場地,恰如其分的展現了“無人區”中的不安與絕望。《無人區》以兩千多萬的投資成本最終收獲2.6億票房,並入圍第64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驕人的成績最大程度上得益於融合了西部片和公路片各自的審美風格,同時加入富有中國西部本土特色風味,並且完美地糅合了暴力、黑色幽默兩大元素,使得《無人區》具有一種後現代影像的表達方式和審美風格,讓受眾不禁思考關於動物和人的生存原則。
一、富有新意的西部公路片
寧浩的《無人區》是一部由西部片+公路片成功嫁接的類型片。影片融合了美國西部片和公路片的幾大特質,兩者都是美國文化特有的產物,並且都是對美國邊疆的探索。
(一)美國西部片和公路片的區別
1.時代背景不同
美國西部片的時代背景是19世紀到20世紀初,片中的英雄們騎馬越過遼闊的草原沙漠;公路電影的時代背景則設定在20世紀,車輛成為冒險探索的工具。
2.強調重點不同
美國西部片強調人與自然搏鬥而勝利的過程,以及沿途所出現的種種困難險阻,如紅番、狼群、暴風、冰雪等,多半是主人翁需要奮鬥克服的,自然或野蠻的目標。而公路電影則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主人翁在沿途所遇到的事件與景觀,多半是在為本身的孤獨疏離作注腳。
3.旅程目的不同
美國西部電影裏的旅程,是為了主角要完成某一特殊目的而存在;公路電影裏的旅程,則多半是主角為了尋找自我所作的逃離,旅程本身即是目的,而通常發生的結果是這條路把他們帶到空無一物之處,他們的自我也在尋找的過程中逐漸消失了。
4.路徑特質不同
我們知道已經成熟的美國西部片路徑是:英雄來到一個偏僻的小地方,此處惡霸橫行、好人受壓迫——英雄在這裏不受歡迎或被誤解——英雄與惡霸發生激烈的矛盾衝突——英雄受挫、受難,惡霸占上風——英雄艱難反擊——形勢逆轉——英雄除掉惡霸——英雄被好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