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民國第一首讚歌的——《滿江紅·民國肇造,填此誌感》是弘一法師(李叔同)從日本回國後所著,1911年其從日本回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告成立,孫中山發布就職宣言。二千餘年的封建帝製由此結束,弘一法師(李叔同)雖然出身於封建官宦家庭,但從少年時便接受康、梁變法維新思想,在上海“南洋公學”又師從民主革命的前輩、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遊學日本後更進一步接觸民主革命思想,並於民國初年便投身革命文學團體“南社”,更於1912-1917年參加了南社四次雅集活動,後與蘇曼殊並稱“南社二僧”,這首滿江紅也表現了年輕時李叔同的一腔熱血與愛國之誌,全文如下:“皎皎昆侖,山頂月,有人長嘯。看囊底,寶刀如雪,恩仇多少。雙手裂開鼷鼠膽,寸金鑄出民權腦。算此生,不負是男兒,頭顱好。荊軻墓,鹹陽道。聶政死,屍骸暴。盡大江東去,餘情還繞。魂魄化成精衛鳥,血花濺作紅心草。看從今,一擔好山河,英雄造。”影片中弘一法師(李叔同)在慶祝其回國的酒會中,用北碑的風格書寫了這首壯懷激烈的詩詞,弘一法師(李叔同)在書法上亦受康有為“尊魏卑唐”主張,並精研北碑,尤其對《龍門四品》著力最深,其在審美上追求北碑的陽剛、渾穆之感,這幅“滿江紅”雖無確實的文物資料可以應實,卻符合了這一時期弘一書法的風格特質,導演的這一藝術加工也很好的體現了學成歸國時李叔同躊躇滿誌的內心世界與理想追求。這組鏡頭雖然較短,鏡頭用逆光的手段突出了這幅書法作品的層次感,鏡頭先用特寫表現出李叔同此時的創作狀態又將鏡頭升起將整幅作品的章法之美表現在觀眾麵前。
1916年弘一法師(李叔同)受摯友夏丏尊的影響去杭州大慈山虎跑斷食,前後21天,斷食期間,每天或練字刻印,或調息靜坐,並作《斷食日記》,電影《一輪明月》劇照影片中選取丙辰十二月十四日所記:“飲食逐次增進。治印:一息尚存。”李叔同十二三歲時便學習篆刻,十七歲時拜津門名家唐靜岩為師,任教浙一師後,發起成立“樂石社”並被推為社長,後為吳昌碩所邀,入西泠印社,出家前其將所刻印章全部存入西泠印社,並瘞藏於石壁,葉銘還題“印藏”二字,並記其事於壁端,影片中設計李叔同篆刻的場景時,導演用特寫的拍攝方式,將觀眾的時間局限於李叔同壓著紙的手上,並且用與創作者相同的感受去關注新刻好的“一息尚存”這枚閑章。最後這一枚印章蓋在家中寄來的私信上,暗示著李叔同此時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並很自然的將其斷食之後身心脫落的變化表現了出來。
弘一法師(李叔同)的佛學之路當與一代大儒馬一浮有著密切的關係,他也一直視馬一浮為良師,曾經對學生豐子愷說:“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個,生出來就讀書,而且每天讀兩本(他用食指和拇指略示書之厚薄),而且讀了就會背誦,讀到馬先生的年紀,所讀的還不及馬先生之多。”[3]可見生性清高的李叔同對馬一浮的服膺,影片中對此也多有表現,而第二次出現弘一法師(李叔同)書法創作的情節,也正與馬一浮相關,其向馬一浮表達斷食之後脫胎換骨、身心靈化的愉悅之感,並表現出不願久羈於紅塵的沉鬱之感,也為其後出家之情節,埋下了伏筆。此時導演巧妙地將弘一法師出家前的重要書法作品“靈化”融入了這一情節,並借馬一浮之口,稱其書法為“上乘逸品,頗具禪意。”書跡“靈化”(圖一)為李叔同於1916年,在虎跑寺嚐試斷食之後所做,其在題跋中寫道,斷食之後“身心靈化,歡樂康疆”,書此橫幅亦表現出對其斷食經曆的紀念。作品為大字橫幅,分為正文與題跋兩部分,“靈化”二字具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用筆沉渾,方圓兼備,行筆較為遲重。且字體內部緊密相連,中宮緊收,結體嚴密,四麵停勻,八邊具備,故而有渾然一體之感,題跋部分為其中年書法的代表風格,取魏碑“張猛龍”之勢,結體險峻,有如“不齊之齊三角觚”之感,線條多一波三折,撇捺開張,體態生動,可以說“靈化”這幅作品李叔同中年時的代表之作,也是其人生踏入空門的前奏曲。影片用20餘秒的時長表現了這一場景,第一個鏡頭從起幅的毛筆蘸墨特寫跟著李叔同手的移動,而進行搖動,最終落幅到毛筆落到宣紙的全景上麵。而這個鏡頭在落幅之後便為固定鏡頭,李叔同毛筆在手裏完成後的最後一筆,動作穩健緩慢,也暗示這其人生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