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電影中的《歸來》“現象”
博士論壇
作者:王凱山
【作者簡介】王凱山,男,黑龍江綏棱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新聞理論與曆史、廣播電視新聞節目采訪研究。
伴隨著最近十年國內電影市場的複蘇,業界對“現象電影”的熱烈討論逐漸盛行。而作為一種電影現象,現象電影在業界的爭論從未如今天這樣分歧眾多。一種看法認為那些能夠引起轟動效應,並且與製作方原先設想,以及業界專家的評價形成鮮明強烈的反差,而且常常是出乎市場各方意料的電影。而業界對此的另一種理解則來自對由知名導演、演員和編劇等高關注度引發的高票房電影。
《歸來》作為2014上半年受關注度最高的影片,其引發的“現象”激發了關於現象電影的最新理解:名導演的作品並非靠高票房引發矚目,而是電影之外的文化藝術現象:影片關於曆史問題、意識形態、人性倫理的大討論。
一、《歸來》的“現象級”元素:話題
若按照狹義的解釋,現象電影應前期投資小,業界預期不高,票房應具有嚴重不可預見性。以現象電影的代表《失戀33天》前期投資僅為890萬,總票房竟達到了3.56億;而《歸來》雖有張藝謀、嚴歌苓的強強聯手,有鞏俐、陳道明的明星陣容,有國內首部4K影片的噱頭,有出品方樂視影業的映前營銷及萬人看片活動,但據藝恩數據統計,《歸來》的票房為2.84億,並未出現令人驚喜的戰果。
如果按照對現象電影的廣義解釋,《歸來》引發的熱點文化“現象”,讓它成為絕對的“話題電影”、“現象電影”。這部作品可以說像一把“鏟子”,深掘出埋在故紙堆和記憶中的“文革”遺存。雖然影片中,時代隻是背景,缺乏時代深度,但它出乎意料地調動起了人們的批判意識和反省精神。民眾紛紛拿它與原著相比,指認不足和缺憾,並擺出各種曆史事件,拓寬認知和思辨的廣度。
反觀近年其它幾部現象電影,雖然也發酵出不少話題,但從曆史和人文意義來講,都無法像《歸來》這樣,觸動到社會深層,直至刺痛心靈。比如《失戀33天》,引起熱議的是“娘娘腔男閨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主打懷舊牌,吟唱的是青春的悵惘和愛情的挽歌;《北京遇上西雅圖》則呈現了“二奶得幸福”和“赴美生孩子”等社會熱點議題。
二、《歸來》的“現象級”元素:主題
掃描近幾年的幾部現象電影的主題及風格,發現它們具有普遍的特質,即時尚感、都市性、輕鬆表達、團圓結局。這些主題的選擇和風格的體現源於一批年輕導演的上位。現象電影的導演群體年齡在30—45歲之間,與第六代導演崇尚小眾品位的“作者電影”不同,他們回歸了電影的大眾文化本性,摒棄了上一代導演都市作品中常見的沉重和灰暗,代之以蓬勃和欣欣向榮的青春氣息;他們不再涉足國家主流意識形態領域,避免直麵慘淡的人生,而是更傾向於以一種“輕構述”的話語表達演繹身邊生活;他們力求拍攝更時尚的電影,以適應新型的電影市場,更善於與投資方積極配合,做好營銷策略,精準瞄向目標觀眾群,正視新青年一代的亞文化價值觀。
比如《失戀33天》中黃小仙與男閨蜜的唇槍舌劍,引爆了異性閨蜜這一時尚熱點;《北京遇上西雅圖》更是集中了“大叔”、“二奶”、“赴美生子”、“同性戀”等敏感話題;而張藝謀,畢竟是“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他身上有揮之不去的“黃土地”和“紅高粱”精神,再怎麼去和時代接軌,也逃不掉血脈中宏大敘事的基礎因子。與近年現象電影的主題不同,《歸來》的時間語境距離當今社會較遠,選題本身也過於沉重,即便是張藝謀已經在努力擺脫故事中的時代枷鎖,將主要脈絡凝聚在親情的融合上。可曆史的荒謬、人性的扭曲、病痛的無奈讓觀眾不得不時時遊離電影之外,頻做思考。因此,看《歸來》的過程並不輕鬆,費心也費腦。
很多評論者認為《歸來》規避了曆史流變給人帶來的命運無力感,輕慢了畸形社會對人的改造異化,弱解了原著豐滿的精神指向,但不可否認的是,影片超乎影片之外的價值就在於,很多被規避、被輕慢、被弱解的部分在公共話語空間被還原,影片中“輕表述”的批判、反思和拷問也被逐漸放大。片中的筆墨更多著力於倫理親情,夫妻情、子女情是貫穿影片的軸線,這也正是以儒家血脈滋養的中華文化的傳統價值體現。以美輔德的美學追求讓這部電影回歸到藝術本身,回歸到藝術的“淨化”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