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中國情節劇電影敘事模式演變中的社會性別政治(3 / 3)

陳思珍和何綠音同樣也既是發出者也是接收者。她們一開始主動,但最終陷入被動,敘事焦點開始深入到人物性格內部。《太太萬歲》和《新閨怨》中的女主人公在困窘的“新式”婚姻中依然囿於傳統性別角色的規定範圍內,影片透過最後女性覺醒的表層揭示出女性主體性無法建立的現實困境和精神危機,是極具現實意義的兩部力作。

這一時期的影片將女性個人欲望與社會、家庭的男權秩序置於對立的兩極,竭力展示女性在兩性關係中的痛苦,對於整個社會男權意識形態的批判控訴反倒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現實和嚴厲。

3.結尾的整飭

此時的情節劇電影結局開始走向開放,給觀眾留下了思考餘地,但總體上是一種“女性回歸家庭”的敘事處理,雖然“情節本身有時也會破壞或者威脅到男性的主宰地位,但其解決幾乎永遠站在父權製意識形態的一邊——例如,重新樹立傳統婚姻的價值,或把父係族譜定為確切身份的必要組成部分。”[12]這就是情節劇電影結局的性別意識形態功效最重要的地方。

比如《太太萬歲》中,陳思珍殫精竭慮、費盡心機,但在兩性關係中一直屈辱而被動地處於劣勢,在影片情節表麵喜劇的結局下蘊含著深刻的不圓滿,它是“無數古老的謊言、虛構與話語之下的女人的辛酸命運。”[13]《太太萬歲》的結局是性別戰爭中都市女人所共同麵臨的生存現實,她們的反抗隻不過是“走到樓上去!——開飯的時候,一聲呼喚,她們就會下來的。”[14]

《新閨怨》通過開放式的結局對戰後知識婦女的生存狀態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導演史東山對當時的整個婦女處境提出了自己的憂慮,認為走向解放的女人要麵對社會經濟結構、文化觀念等方麵的諸多障礙。相比較於《新閨怨》的男女主人公共同控訴兩性製度不公平的直白處理,《太太萬歲》的結尾通過敘事邏輯中的偶然事件改變了故事的走向,表麵的大團圓結局背後,卻是對男權的深刻反叛和對女性處境的真正反思。這種效果是如何達到的?下麵就專辟一節研究這個問題。

4.《太太萬歲》敘事矛盾的否定之否定價值對女性主義電影創作的啟發

格雷馬斯繼承了亞裏士多德邏輯學中關於命題和反命題的觀點,認為在結構主義語言學中意義隻有通過二項對立才能存在。其中一種是強烈對立“反X”,其它的關係對立要弱一些,可稱為“非X”。故事起源於X與反X的對立,這是一切意義的基本細胞,故事就是為了解決X與反X的矛盾而設立的:

無獨有偶,對抗原理也是故事設計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從確定故事中的價值開始,對抗力量是它的負麵即矛盾價值。在正麵價值與矛盾價值之間還有相反價值:一種有些負麵意味而又並非完全對立的因素。但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具有雙重負麵性的對抗力量——負麵之負麵(否定之否定)價值。

“一個在衝突的深度和廣度上達到人生體驗極限的故事必須依循以下模式來進展:這一模式必須包括相反價值、矛盾價值和否定之否定價值。”[15]在《太太萬歲》中的太太陳思珍最終陷進了自己的謊言中,故事此時達到了負麵之負麵即“非反X”:自欺。

羅伯特·麥基在《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中認為“如果一個故事沒有達到負麵之負麵,它也許會給觀眾帶來一種滿足感,但它絕不可能輝煌,更無從變得崇高……如果天才、手藝和知識等其它一切因素完全相等時,一部作品偉大與否取決於作者對負麵的處理。”[16]

根據這個結論,《太太萬歲》的創作者通過對敘事矛盾的否定之否定價值的設立,把描寫兩性關係的情節劇電影這一類型發展到一個主題複雜化的階段。“如果她有任何偉大之點,我想這偉大倒在於她的行為都是自動的,我們不能把她算作一個製度下的犧牲者。”[17]一個中年女人在她的家庭角色與重新蘇醒的個人身份之間掙紮,把對家庭和婚姻這個執行和體現男女不平等,壓抑女性的最基本形式的深層懷疑強調了出來,而這正是故事表層的喜劇審美想要抑製的。

安德魯·道迪在《五十年代的電影》中指出,類型電影因為它們的熟悉度和假定的親社會功能,比“嚴肅的”社會劇更能夠有效地提出敏感的社會議題。《太太萬歲》對兩性矛盾的觀察,“貞潔的、長期受難的女主人公最終得到了浪漫的愛情和一間郊區的房子的獎賞。然而,在這個表麵上的逃避主義者形象裏有著埃爾薩瑟所謂的‘闡明一種對於支持著它的意識形態的破壞性批判’的隱蔽功能。”[18]這使得該片對社會的審視比以往的任何描寫兩性關係的情節劇電影都更加嚴厲,反倒促成了觀眾對女性處境和家庭、社會種種問題的反思。雖然影片無力對這個社會本身做一番徹底的改造,但它至少使人認識到這個社會中的兩性矛盾在現有條件下是無法解決的。

當然,藝術創作是紛繁複雜的,不會嚴格地按照時間段整齊劃一地出現反映當時社會性別權力的電影作品。如在左翼電影時期也會有《南國之春》(1932年)這樣的浪漫愛情片和鼓吹封建禮教的《婦道》(1934年),而戰後也有《遙遠的愛》(1948年)、《關不住的春光》(1948年)、《麗人行》(1949年)等這些強烈宣揚女性獨立的影片。本文隻是力圖把後結構女性主義理論融入中國電影作品中做一個動態考察,以助於促成創作者和廣大女性的社會性別意識的覺醒,使女性對電影中的傳統性別偏見和性別秩序保持清醒的認識,並且為女性主義電影創作在故事設計階段采取自覺的社會性別逆向思維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法)克羅德·列維-斯特勞斯.結構人類學[M].張祖建,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24,229.

[2](法)羅蘭·巴特.文之悅[M].屠友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61.

[3] 馬軍驤.結構與意義——謝晉電影分析[J].當代電影,1989(4).

[4](美)凱特·米利特.性政治[M].宋文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120.

[5][13]孟悅,戴錦華.浮出曆史地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5,247,260.

[6](美)羅伯特·考克爾.電影的形式與文化[M].郭青春,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31.

[7]Dorothy Hobson.Housewives and the Mass Media[M]//Culture ,Media, Language:Working Papers in Cultural Studies,1972 —1979,ed.Stuart Hall, Dorothy Hobson,Andrew Lowe,and Paul Willis(London:Hutchinson,1980):113.

[8]李樹庭.離婚問題商榷[J].婦女雜誌,1922(4).

[9] 佟新.異化與抗爭——中國女工工作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16—119.

[10](美)邁·沃克爾.情節劇和美國電影[J].陳梅,譯.世界電影,1985(2).

[11]金仲華.婦女問題的各方麵[M].開明書店,1934:36-37.

[12](美)勞拉·斯·蒙福德.午後的愛情與意識形態——肥皂劇女性及電視劇種[M].林鶴,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132.

[14]張愛玲.走!走到樓上去![M]//張愛玲文集·第4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73.

[15][16](美)羅伯特·麥基.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M].周鐵東,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374,387.

[17] 張愛玲.《太太萬歲》題記,原載《大公報》(1947-12-03)[M]//丁亞平.百年中國電影理論文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314.

[18](美)托馬斯·沙茲.好萊塢類型電影[M].馮欣,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