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趨利避害,化不利為有利(1 / 2)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孫武說:有智慧的人,無論處理任何事,都會將利與害一並考慮。權衡利弊之後再去決定作戰的計劃與計謀,就會使不利化為有利,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

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孫武的這一思想便體現在做事要把眼光放的長遠些,正所謂沒有遠慮,必有近憂。

生意場如同不見血腥的戰場。在這場戰鬥中,目光高遠的人,往往懂得以長久發展為重,不計較一時的利害得失。而目光短淺的人則相反,根本就不去考慮長久的利益,為了眼前的得失可能為自己絕了後路,失去更多的東西。這是做大生意者的大忌。

真正做大事、做大生意的人,都懂得要把目光放的長遠,不能隻見樹木不見森林。華人首富李嘉誠先生在一次交易中,正是能夠權衡利弊,放開眼光向遠處看,才獲得了比預期更多的利益,可以說是“一箭多雕”。

九龍倉是香港最大的貨運港,其一直固守著用自有資金興建樓宇,隻租不售,造成資金回流滯緩,使集團陷入財政危機。這種墨守成規的經營方法,在瞬息萬變的商業活動中,使九龍倉處於窘況,隨之而來的是九龍倉股票貶值,股價偏低。

李嘉誠見到這一大好時機豈能放過,他決定:挑戰英資,為華資當出頭鳥,做香港地方的中資主人,他要全麵收購九龍倉!

他了解到,一貫被稱為“怡和兩翼”的九龍倉和置地,在控股結構上並非平等關係。怡和控置地,置地控九龍倉,置地擁有九龍倉近20%的股權。

於是,他不顯山不露水地采取分散戶頭暗購的方式,悄悄地從散戶持有的九龍倉股中買下了2000萬股,約占九龍倉總股數的20%。這意味著,目前九龍倉的最大股東將不是怡和的凱瑟克家族,而是李嘉誠。

九龍倉股交易額與日俱升,自然引起證券分析員的關注。嗅覺敏銳的職業炒家感到其中有戲,立即介入,九龍倉股隨即被炒高。甚至各大華資財團、英資財團和一些外資財團,也紛紛出馬加入,來分一杯羹。九龍倉股水漲船高,隻升不降。後來,九龍倉股急竄到每股46港元的曆史最高水平。這已和九龍倉股每股實際估值相當接近了。

這時的李嘉誠已經成功地控有了九龍倉近20%的股票。為了避免損失和引起莊家反擊,李嘉誠分外明智地暫緩再吸納。而此時,九龍倉集團也已察覺是李嘉誠挑起的戰火。

九龍倉的老板馬上反收購,到市麵上高價收購散戶所持的九龍倉股,以增強其對九龍倉的控股能力。

但是,怡和的現金儲備已不足以增購到絕對安全的水平。最後怡和係走投無路,為保江山不失,隻好求助於英資財團的大靠山——彙豐銀行。

彙豐銀行總裁沈弼親自出馬,力勸李嘉誠放棄收購九龍倉。這不能不讓李嘉誠感到為難,眼看就要煮熟的鴨子,豈有放飛之理!可是,李嘉誠就是李嘉誠,在他權衡利弊後,認為不能同時樹起怡和、彙豐兩個強敵。日後長江集團的發展,還期望獲得彙豐的支持呢。說眼前,如果拂了彙豐的麵子,彙豐必然貸款支持怡和,彙豐與怡和聯盟,李嘉誠收購九龍倉肯定落空。這樣一來,倒不如賣一個人情給彙豐。

經過了激烈的思想鬥爭之後,李嘉誠答應沈弼,不再收購九龍倉。雖然李嘉誠答應不再收購,不過,他還另有打算。李嘉誠知道正欲“棄船登陸”的船王包玉剛也在收購九龍倉股票,並且誌在必得。李嘉誠權衡得失,決定把股票轉給包玉剛,讓包玉剛去爭九龍倉。這樣做就避免了與彙豐銀行產生衝突,幫包玉剛順利取得九龍倉的控製權。李嘉誠在九龍倉股票的一進一出間,獲純利5900萬港元。李嘉誠既不得罪彙豐,又賣一個人情給了包玉剛。包玉剛最後勝出,入主九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