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7章 佛雷德裏克·赫茨伯格——雙因素理論(1 / 1)

弗雷德裏克·赫茨伯格(1923-),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管理理論家、行為科學家,雙因素理論的創始人。赫茨伯格曾獲得紐約市立學院的學士學位和匹茲堡大學的博士學位,以後在美國和其他30多個國家從事管理教育和管理谘詢工作,是猶他大學的特級管理教授,曾任美國凱斯大學心理係主任。他與馬斯洛、麥格雷戈同被視為20世紀50年代人際關係學派的代表人物。

赫茨伯格在管理學界的巨大聲望,是因為他提出了著名的“激勵-保健因素理論”即“雙因素理論”。所謂雙因素理論,可以這樣理解,與工作本身有關的因素是激勵因素,激勵因素能導致人們對工作的滿意;工作的環境因素是保健因素,保健因素能導致人們對工作的不滿。

20世紀50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在擔任匹茲堡心理學服務中心主任一職時,承擔了研究人們工作態度的任務。當時他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試驗研究,目的是驗證下述假設:人類在工作中有兩類性質不同的需求,即作為動物要求免除痛苦和作為人要求在精神上不斷發展。試驗研究的對象是美國匹茲堡附近各行各業的200名工程師和會計師,研究人員對他們逐個進行麵談。通過對這些工程師、會計師所進行的調查研究,赫茨伯格在1966年首次提出激勵因素-保健因素理論。他把企業中有關因素分為滿意和不滿意因素。

滿意因素指的是可以使人得到滿足,如成就、讚賞、職業滿意感、工作的本身、責任感以及個人成長與發展等。如果滿意因素能得到滿足,就能激勵個人或集體以一種成熟的方式成長,使工作能力不斷提高。

不滿意因素是指缺乏這些因素時容易產生不滿和消極的情緒。赫茨伯格在觀察中發現,如果這些因素低於員工認為可以接受的標準,員工對工作將感到不滿。不滿意因素包括公司政策與管理方式、上級監督、人際關係、工作條件、工薪福利、地位與安全、個人生活等。在實踐中,員工的不滿都是屬於工作環境或工作關係方麵的問題,如果改善這些情況,就能消除不滿,維持原有的工作效率,但不能激勵個人有更好的表現或提高勞動熱情。一切涉及人的兩種不同需要:一種需要來自人的動物本能,是一種抵禦環境壓力的內在動力,比如基本的生理需要,即取得成就的能力,以及通過成就來體驗精神上的滿意。

總的來說,“滿意因素”和“不滿因素”有著明顯的區別。

“滿意因素”即導致滿意的因素多來自於工作任務本身,對於工作來說是內在的,這是適合人的心理成長因素。“不滿因素”即導致不滿意的因素則多來自於周圍環境,對於工作來說是外在的。“滿意因素”和“不滿意因素”都反映了人們在工作中的需求,都是質量愈高(或數量愈多)愈好。但“不滿因素”與環境條件相關,作用是預防出現不滿,所以又稱“保健因素”。而“滿意因素”可以激發起人們在工作中努力進取、做出成績的幹勁,所以稱之為“激勵因素”。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幹重疊現象,如賞識屬於激勵因素,基本上起積極作用;但當沒有受到賞識時,又可能起消極作用,這時又表現為保健因素。工資是保健因素,但有時也能產生使員工滿意的結果。

“不滿因素”即“保健因素”的滿足對員工產生的效果類似於衛生保健對身體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從人的環境中消除有害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預防疾病的效果。正如赫茨伯格所說:“保健因素排除了人類環境中破壞健康的危險,它所起的作用與其說是救治性的,不如說是防疫性的。與此相似,當工作前後關係中出現危及身心健康的因素時,保健因素所起的作用是帶來消極的工作態度。改善提高這些保健因素將會掃清阻礙,帶來積極的工作態度。”

但是,當人們認為這些因素很好時,它隻是消除了不滿意,並不會導致積極的態度,這就形成了某種既不是滿意,又不是不滿意的中性狀態。

赫茨伯格認為,如果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兩種工作態度反映了兩種需要結構:包括保健因素的事件能導致人們對工作不滿意,是因為人具有避免不滿意的需要;而包含激勵因素的事件能導致人們對工作滿意,是因為人具有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保健因素反映了人這種動物要不斷地調整以適應環境,但是它們對於心理成長卻毫無用處。

總之,赫茨伯格在這一研究中得到了兩點基本發現:

1.導致工作滿意感的因素與導致工作不滿意感的因素是彼此獨立而不同的。

2.兩種感覺不是相互對應的。即工作滿意感的對立麵不是工作不滿意,而是沒有工作滿意感,工作不滿意的對立麵不是工作滿意而是沒有工作不滿意。導致滿意與不滿意的因素的作用主要都是單方麵的,即它們對工作不滿意感的影響是很小的。

從整體而言,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對管理思想的影響被認為是非常獨特的。作為一位著名的管理學家,赫茨伯格在管理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為企業界留下了寶貴的管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