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麥格雷戈(1906-1964),美國著名的行為科學家,人性假設理論創始人,管理理論的奠基人之一,X-Y理論管理大師。
1924年,18歲的他還是一個服務站的服務員,後在韋恩大學取得文學學士學位;1935年,他取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隨後留校任教;1937-1964年間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他教的課程包括心理學和工業管理等,並對組織發展等有所研究。他在擔任安第奧克學院院長期間,對當時流行的傳統的管理觀點和人的特性的看法提出了疑問。其後,他在1957年11月號的美國《管理評論》雜誌上發表了《企業中人的方麵》一文,提出了有名的“X-Y理論”,並在以後的著作中進一步加以發揮,該思想對管理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麥格雷戈提出的X理論是傳統的“胡蘿卜加大棒”式的軟硬兼施的思維方式。它建立在“群眾是平庸的”假設基礎上。X理論假定工人生來是懶漢,必須有人監督,有人在後麵推,工作在工人看來,是為了掙錢而迫不得已幹的壞事。因此這一理論是建立在三個前提的基礎上:(1)一般的人,天性就是好逸惡勞,而且隻要他們能夠做到,就設法逃避工作;(2)絕大多數的人都必須用強迫、控製、指揮並用處罰、威脅等手段,使他們做出適當的努力去實現組織的目標;(3)一般的人,情願受人指導,希望避免擔負責任,相對地缺乏進取心,並把個人的安全看得最重要。
當時,X理論曾在美國的各個工業部門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從這種人性假設出發,便產生了傳統管理的以處罰為手段的嚴格的管理,以獎賞為手段的溫和的管理,以及以二者的折中為特征的所謂“嚴格而公平”的管理。這些管理策略和方法或者以“蜜糖”為誘餌,或者以“皮鞭”相威脅,都是企圖通過外力的刺激來提高員工的工作熱情。然而,這些管理策略和方法現在都難以奏效了。麥格雷戈借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蜜糖”加“皮鞭”式的管理策略隻對低層次需要未獲滿足的人有效,而對於自尊、自我實現等高層次需要未獲滿足的人就無效了。因此,在現代社會條件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已得到相當程度的滿足,再想用X理論導出的“蜜糖”加“皮鞭”式的管理方式來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顯然是做不到了。而且,在他看來,如果管理的人性假設未變,即使有時采用了分權的目標管理、協商的監督、“民主的”指導等新的管理策略,那也隻能說是新瓶裝陳酒。
與X理論對立的另一個極端是Y理論。麥格雷戈認為,它的假設基礎是人們需要工作,他們想幹活。這樣的話,組織的任務就是加強他們的工作責任心,放手讓他們自由幹。在《企業的人性方麵》一書中,麥格雷戈把Y理論叫做“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的結合”,認為它能使組織的成員在努力實現組織目標的同時,最好的實現自己的個人目標。所以,他認為關鍵不在於在采用“強硬的”方法或“溫和的”方法之間進行選擇,而在於要在管理的指導思想上變X理論為Y理論。這兩種理論的差別在於,是把人們當作小孩看待,還是把他們當作成熟的成年人看待。由於X理論已經流傳了好幾個世代,所以不可能指望在短期內就使所有的企業都轉而采用Y理論。然而麥格雷戈依然認為,Y理論的實現前景是很美好的,有助於人類向“美好社會”前進。但是,有些行為科學家也批評了這個理論的一些缺陷。他們指出,Y理論對人的特性的假設有其積極的一麵,它為管理人員提供了一種對於人的樂觀主義的看法,而這種樂觀主義的看法是爭取員工的協作和熱情支持所必需的。但是,麥格雷戈隻看到了問題的一麵。固然不能說所有的人天生就是懶惰而不願負責任的,但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些人是這樣的,而且堅決不願改變。對於這些人,應用Y理論進行管理,難免會失敗。而且,要發展和實現人的智慧潛能,就必須有合適的工作環境。而這種合適的工作環境並不是經常有的,而且有時要創造出這樣一種環境來,成本也太高。所以,Y理論也並不是普遍適用的。隻有那些對人的能力有信心並且自身也致力於組織目標,而不是致力於保持個人權力的管理人員,才能夠掌握Y理論的真正含義。
眾所周知,管理離不開人,而人又是千差萬別的,所以管理是一項十分複雜的工作,其難度在於如何準確地把握人的本性。對人性的認識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同時要靠管理者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提煉,雖然麥格雷戈留給後世的主要是X-Y理論,但是我們應該從整體上去認識他的研究對人際關係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