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4章 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管理思想(1 / 1)

邁克爾·波特(1947-),美國最著名的經濟策略大師,哈佛大學曆史上最年輕的享有終身職位的教授之一,當今世界戰略和競爭方麵公認的第一權威,被譽為“競爭戰略之父”。

波特出生於美國密執安州。自26歲起便任教於哈佛商學院,32歲即獲哈佛商學院終身教授之職,成為該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波特先後獲得過威爾茲經濟學獎、格雷厄姆-都德獎、亞當·斯密獎、查爾斯·庫利奇獎及許多其他獎項,四次獲得麥肯錫獎。目前,他擁有瑞典、荷蘭、法國等國大學的八個名譽博士學位。波特獲得博士的崇高地位源於他所提出的競爭戰略管理思想。

波特的競爭戰略理論乍看複雜,其實脈絡清楚,他的思想重點主要有:五力模型、三大普遍性戰略、價值鏈。

1.五力模型。

波特認為,決定企業獲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產業吸引力”。企業在擬定競爭戰略時,必須要深入了解決定產業吸引力的競爭法則。競爭法則可以用五種競爭力來具體分析,這五種競爭力就是“五力模型”,主要包括:行業中現有對手之間的競爭和緊張狀態、來自市場中新生力量的威脅、替代的商品或服務、供應商的還價能力以及消費者的還價能力。這五種競爭力能夠決定產業的獲利能力,它們會影響產品的價格、成本、與必要的投資,也決定了企業產業結構。

2.三大普遍性戰略。

波特指出,每一個行業都是獨特的,都有其獨特的結構。在對行業結構的五種作用力進行深入的分析以後,波特提出了企業的三種“普遍性策略”——“對付競爭力量的可行方法”。

第一種是成本領先策略。就是以盡可能低的成本提供產品和服務。成本領先戰略是這三種戰略中最明確的一種,主要包括追求規模經濟、專有技術、優惠的原材料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來使得企業的產品成本低於行業的平均水平,以獲得較大的利潤和市場份額。成本領先戰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二種是差異化戰略。這種戰略是企業力求使得自己在行業內部獨樹一幟,並在行業內有一種或多種特質,以它的特質獲得溢價的報酬。其競爭基礎在於為顧客提供附加價值(質量、服務、差異化),顧客也因此需支付溢價,以彌補較高成本。

第三種是重點策略。擁有明確戰略的企業會勝過那些戰略含糊或既想差異化又想成本領先的企業。波特認為這種戰略是著眼於行業內的一個狹小的空間做出選擇。這一戰略與其他戰略相比有所不同,重點戰略的企業選擇行業內一種或一組細分市場,並量體裁衣使其戰略為它們服務而不是為細分市場服務。

3.價值鏈。

波特認為,一個企業盈利能力的關鍵,是企業是否能收取其為買方創造的價值,或是否確保這種價值不落入他人的手中。價值是買方願意為企業提供給他們的產品所支付的價格,價值用總收入來衡量,總收入則是企業產品得到的價格與所銷售的數量的反映。如果企業所得的價值超出了創造產品所花費的各種成本,那麼企業就有盈利。因此分析競爭地位時必須使用價值,而不是成本,所以應該采取價值鏈的方法。

波特認為,一定水平的價值鏈是企業在一種特定的行業內活動的組合,這些活動他分為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兩大類。基本活動是涉及到產品的物質創造及其銷售,轉移給買方和售後服務的各種活動,輔助活動是輔助基本活動並通過提供采購、技術、人力資源及企業基礎設施以支持企業基本活動。

經濟效果與價值活動結合是如何進行的,將決定一個企業在成本方麵相對競爭能力的高低;每一種價值活動的進行也將決定它對買方需要以及特異方麵的貢獻。與競爭對手的價值鏈的比較揭示了決定競爭優勢的差異所在。

波特用價值鏈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企業內部活動的秘密,把企業競爭的內涵通過價值鏈反映出來。他通過價值鏈深入地分析了每一個活動的價值及對其他活動的影響。

如果說彼得·德魯克是管理學思想的智慧型天才,而湯姆·彼得斯是最具魅力的平民黨黨員的話,那邁克爾·波特可能就是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波特是許多一流的美國企業和跨國公司的競爭戰略顧問,而且在美國國會和商業組織製定經濟政策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並且為一些外國政府擔任顧問。波特的全球化競爭戰略思想仍然在不斷地發展,其管理思想對世界的影響也在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