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勞動者本身來說,包括衣食住行在內的生活成本過高,使得“瘋狂螺絲釘”們不願放棄一切可以增收、晉升的機會,更不願成為失業一族。“加班總比沒班好”,除了按老板的意誌“拚命工作,連續加班”之外,還能有什麼別的選擇嗎?於是,他們飛蛾撲火般加入超時勞動大軍,像機器一樣不停運轉,透支著自己的青春和健康,隨之出現的是社會上屢屢曝出的過勞死新聞。
如何不再拿生命換工作
“瘋狂螺絲釘”現象的產生,實質上是當前勞動力成本定價體製和勞動權益保障機製缺失導致的。一方麵,在很多企業中,勞動力成本被壓得極低,職工缺乏合理的薪酬分配體製;另一方麵,勞動權益保障機製有法難依。盡管,《勞動法》早已明確勞動者“八小時工作製”的基本權利。
如何遏製或者減少一線職工“過勞死”事件的發生?一線職工“過勞死”的原因主客觀方麵都有。從客觀上說,一是有些職工的工作環境惡劣、條件艱苦,高寒、高溫、高濕的工作生活環境,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體健康;二是勞動強度大、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經常加班加點等,透支了他們的身體;三是醫療條件差,一些工地上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人較多,不能及時就醫成為威脅他們生命的又一“殺手鐧”。從主觀方麵講,一是缺少保健知識,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在出現輕微不適或小病症時,不能引起足夠重視;二是存在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缺少運動、抽煙、喝酒、熬夜等,嚴重影響了自己的身體健康;三是飲食無度、暴飲暴食,因工作需要陪吃陪喝,不能自製,損害了自身健康。
全國各級工會要積極為職工進行心理疏導,創造良好精神家園。首先要加強宣傳教育,通過公示欄、講座、宣傳片等,宣傳身體健康預防知識,增強職工的自我保護意識;其次要加強勞動保護,搞好生活、衛生、文化“三線建設”,為員工創造優美健康的工作環境;三要加強職工體檢工作,通過定期普查,預防疾病的發生,排除潛在的生命安全隱患。隻有這樣,才能有效減少“過勞死”事件的發生。
同時,要加大立法的適用範圍,例如對《勞動合同法》和《社會保險法》的銜接方麵,例如“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才視同工傷”的規定,這48小時的界定過於機械,如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嚴格按照這個標準,對死者家屬來說極為不公平,還容易引發一些倫理道德問題。希望在未來的修正案中可以重視這類情況,將過勞死的問題考慮進去,力求在最大限度上、最廣範圍內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瘋狂螺絲釘”現象可以說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必須從機製、法律、文化等各個層麵進行規範和引導。因為,我們需要的是公平、人性、規範的勞動用工環境,而不是拿生命換工作的“瘋狂螺絲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