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視野
作者:
英國科學家貝弗裏奇說:“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現在, 我們的社會出現了這樣一群人,他們為了工作,可以長期熬夜,可以節假日不休息,就像一顆“瘋狂的螺絲釘”。於是,“過勞死”的新聞層出不窮。我們該如何遏製或者減少一線職工“過勞死”事件的發生呢?
在一次基層工會幹部座談會上,一些與會主席反映,近來在一線工地上,50歲左右員工病逝的數量增多了。一位主席神情淒慘地說起該單位一名50歲、負責征地拆遷的老職工一睡不起的事,事後的屍檢結果是腦出血猝死。
“過勞死”的威脅
有這樣一個職工,他叫王誌立,45歲,望城縣坪塘鎮太平村人,在長沙步步為贏食品有限公司工作6年。清明節假期結束後回到廠裏工作了一天後就再也沒有出現在單位,同事們撥打他的電話也無人接聽。車間主管找到了他在工廠馬路對麵的出租屋,發現他躺在床上已經沒了呼吸。王誌立的妻子說,她曾接到丈夫的電話,他就說了一句:“堂客,我好不舒服。”
王立誌上有四老,下有一小,就靠他在車間磨豆子的一千多塊工資過活。他曾多次向家人表達了換個工作的願望,高強度勞動和惡劣的工作環境讓他難以忍受。
在長沙步步為贏食品有限公司王誌立工作的車間,封閉的空間、昏暗的燈光、刺鼻的異味。王誌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了6年,每天工作近10個小時,還一直處於高溫憋悶的環境中。
類似的事件正在增多,25歲的華為員工加班過度猝死、37歲的清華大學講師倒在講台前、工人倒在廠房內……目前,“過勞死”威脅著生產線上勞作的職工,事態有不斷蔓延的趨勢。
“瘋狂的螺絲釘”們
英國科學家貝弗裏奇說:“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如今,我們的社會出現了這樣一群人,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為了工作,可以長期熬夜,可以節假日不休息,如果每周有八天,他們就工作八天。他們愛崗敬業得有些“瘋狂”——就像一顆“瘋狂的螺絲釘”。
“螺絲釘精神”作為一種主流價值觀的道德範本曾影響了幾代人。而現如今的“瘋狂螺絲釘”,卻是在生活與就業的雙重壓力下,長期超強度、超體力、超時限的勞作,不斷挑戰生理和心理極限的一群人。他們是新時期勞動用工環境中的一道畸形風景。
表麵看,“瘋狂螺絲釘”們是為了實現自身收益和價值最大化,但背後透出的卻是嚴重的失業恐懼、競爭焦慮和生計逼迫。“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正是這種現象的生動寫照。
從用人單位來說,多數企業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不願意提高工資待遇或多招員工。如果違法成本不高,企業往往通過強行或誘導方式,想方設法地讓員工超時加班,且不發或少發加班費,盡量用一個人幹原本應當兩個或更多人幹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