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當文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教育論叢
作者:周利萍 晏小豔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西省教改課題《專科語文教育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與研究》(編號:JXJG-12-25-8)階段性成果之一。
摘要:在長期的教學中,《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形成了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式。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我們加重了本課程實踐教學的比重,並對本課程的課堂實踐教學、校園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進行了詳細設計。
關鍵詞:中國現代當文學;實踐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
1.周利萍,生於1979年12月,江西萍鄉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萍鄉學院。
2.晏小豔,生於1978年8月,江西萍鄉人,中一,本科,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萍鄉七中。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35--01
《中國現當代文學》屬於理論性較強的課程,長期以來,形成了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式。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我們對本課程的教學進行了改革,加重了本課程的實踐教學的比重。在本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中,我們把本課程的實踐教學分為課堂實踐教學、校園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三大塊,然後我們對每一塊的實踐項目、實踐目的和實踐步驟等做了詳細的設計。
一、課程實踐教學改革
此部分的實踐教學主要訓練學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與書麵表達能力。根據文學作品文體的分類,我們把這部分實踐教學分為四塊,即詩歌實踐教學、散文實踐教學、小說實踐教學和戲劇實踐教學。
詩歌實踐教學是為了訓練學生對詩歌的朗讀能力和鑒賞能力。本部分的實施篇目包括《死水》、《洗衣歌》、《偶然》等。在本部分中,我們首先是要求學生課前對作品進行閱讀;然後要求學生在課堂中朗誦詩歌,並從意境、意象和語言等方麵入手進行賞析,最後是老師總結、講評作品藝術風格與主題思想,學生把對詩歌的評析形成文字。散文實踐教學是為了訓練學生鑒賞散文的能力。本部分實施篇目主要包括《銀杏》《懷念蕭珊》和《雅舍》等。本部分首先是要求學生課前對作品進行閱讀;其次是學生解讀散文中心思想和藝術特色;再次老師分析、講評作品藝術風格與主題思想;最後學生把對散文的評析形成文字。小說部分實踐教學的實施目的是培養學生鑒賞、評論小說的能力。本項目實施篇目主要包括《邊城》、《駱駝祥子》、《芙蓉鎮》、《第九個寡婦》和《阿Q正傳》等。本部分實施步驟首先是學生課前對小說進行閱讀,其次學生對小說人物進行分析,並討論小說主題及藝術特色。再次老師總結、分析、介紹文學常識,講評作品藝術風格與主題思想;最後學生把對小說的評析形成文字。戲劇部分實踐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對戲劇文學的鑒賞能力,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本部分的實施篇目主要包括《雷雨》、《茶館》、《一隻馬蜂》等。本部分的實施步驟首先要求學生課前對戲劇文本進行閱讀,為課堂表演戲劇做好改編與表演的準備;其次學生以組為單位派表演戲劇,並對戲劇中人物、主題及藝術特色進行分析;再次老師講評戲劇作品藝術風格與主題思想;最後學生把對戲劇的評析形成文字。
二、校園實踐教學改革
此部分的實踐教學包括播音主持大賽、寫作大賽、說課比賽、閱讀實踐、課件製作和影視欣賞。在這些實踐教學項目中,播音主持大賽、寫作大賽、說課比賽是為我係技能大賽進行配套指導;閱讀實踐是結合我係飛廉文學社活動而開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