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我國兒童外語學習低齡化的思考(1 / 2)

關於我國兒童外語學習低齡化的思考

教育論叢

作者:熊作蘭

摘要:年齡因素是影響二語習得的重要因素之一。長期以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外語的最佳起始年齡一直爭議不斷。本文根據有關年齡對二語習得的影響的研究,結合中國英語教育的實際情況,分析了兒童過早學習外語的種種不利條件,認為不要盲目追求外語學習的起始時間,學習外語並非越早越好。

關鍵詞:關鍵期假說;兒童低齡化外語學習;實際條件

作者簡介:熊作蘭,女,講師,碩士,湖南師範大學大學英語部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及二語習得。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35--01

引言

關於外語學習是否越早越好,一直以來是專家學者爭論的話題。目前我國英語學習呈越來越低齡化的趨勢,小學低年級甚至幼兒園都開設英語課,一些社會辦學的廣告誇大低齡學習外語的作用,家長盲目聽從外語學習越早越好的片麵宣傳,熱衷於讓孩子在學齡前就參加各種英語輔導班。從而使這種現象愈演愈烈。然而,在當前低齡外語教學的理論依據不足,兒童學習外語的語言環境、師資、教學方法以及認知水平等各方麵條件都不成熟情況下,片麵追求兒童低齡化外語學習,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缺乏可行性。

1、外語學習越早越好缺乏理論依據

常用來解釋外語學習年齡選擇的依據是1967年Lenneberg提出了著名的關鍵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簡稱CPH)。他認為通過“接觸”(exposure)就能習得任何語言的關鍵期是從兩歲到青春期,而青春期到來之後,兒童的語言習得機製就開始失去作用,語言學習的自然性遞減,學習障礙增加,因此語言學習也就越來越困難,習得語言要花更大氣力。關鍵期假說使得許多人相信外語學習越早越好,由此產生的後果是,我國很多父母都希望充分利用幼兒學習外語所具有的生理和心理優勢,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讓自己的孩子及早學習英語,以防他們輸在起跑線上。自從關鍵期假說提出以來,國內外學者對其的研究和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麵:(1)到底有沒有關鍵期;(2)如果有關鍵期,那麼確切的年齡是多少;(3)年齡因素對二語習得速度有何影響;(4)年齡因素對二語習得最終水平有何影響。針對這些問題,國外學者運用不同方法從不同角度對關鍵期假說進行了研究。其中有支持者,但也不乏反對者。關鍵期假說的支持者認為二語學習越早越好,過了一定的年齡就不可能達到本族語水平;而反對者則認為年齡不會對第二語言的學習帶來任何負麵影響。C.Snow和M.Hoefnagel-hohle(1978)通過實驗論證:二語習得不存在關鍵期。Krashen(1982)是竭力反對關鍵期假說的學者之一,他認為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且在詞彙和句法學習的早期階段,年齡大的兒童比年齡小的兒童語言習得更快,並指出成人同樣可以學好外語。Steinberg(1993)認為最適合課堂第二語言學習的年齡很可能是12歲左右。因為在此年齡段,學習者的記憶力和發音器官的適應能力與年幼兒童相當,但認知發展已較成熟,有利於對語言係統進行分析。在我國,對兒童過早學習外語,外語界許多知名專家教授都持否定或保留態度。如桂詩春(1992);李觀儀(2003);最近,教育部前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更是呼籲:取消小學英語課,取締社會少兒英語班,解放孩子。因此,我們看出,關鍵期假說理論並未得到專家學者的一致認可,外語學習越早越好缺乏有說服力的理論和實踐的科學依據。

2、外語學習越早越好缺乏客觀條件

(1)環境問題

毋庸置疑,環境是影響外語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語言環境是建立語言思維的土壤和必要條件。語言環境包括兩個方麵。首先:輸入的語言信息;其次:語言信息量大。二者缺一不可。有了適當的語言環境,兒童是不用教就能習得某種語言的,然而,我國的實際情況是,缺乏自然的語言學習環境,我們的英語教學和學習主要在有限的課堂環境中進行的,以課堂教學為主,且主要以書麵語言輸入,學生學習主要依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供大量可理解輸入和指導,語言輸入非常有限。然而兒童學習外語的優勢首先是建立在大量語言輸入的基礎上,這在自然學習環境中能做到,而在單純的學校課堂教學環境中難以實現,如果兒童語言學習環境外語氣氛不濃,單靠幾小時的課堂教學,蜻蜓點水,是很難學會外語的,頂多學會一些簡單會話和單詞,且往往效率低下,不能發揮其語言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