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物教學中如何實現學生自主預習(1 / 2)

生物教學中如何實現學生自主預習

教育論叢

作者:溫菊紅

摘要:教學改革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達到這一目的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是非常關鍵的,我在課堂通過一定的手段導入新課,來刺激學生自學,通過一定的模式培養學生達到高效自學的過程。

關鍵詞:自主預習;興趣;閱讀;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35--01

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是改進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校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推廣五環節教學法模式,即:自主預習、合作交流、展示拓展、檢測反饋、歸納總結。自主預習就是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做筆記,找重點,完成預習內容和探究內容。下麵就我在3年的生物課改實踐教學中如何很好地讓學生達到自主預習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自學導入部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境導入是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方向和建立知識聯係的一類教學行為技能。

1、采用多媒體手段導入

這種方式主要是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像或影片甚至聽一段解說等等,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方向和建立知識聯係。

2、借教具或實物導入

授課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教具,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3、通過設問導入

在講植物的蒸騰作用時是這樣創設情境的: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但是植物體內的水卻能由低處向高處流。這樣設置了懸念,引起了學生的注意,促使學生要探究的積極性。

4、以故事導入新課

風趣生動的故事,不僅能增加學生的生物學史知識,而且有助於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5、以當前人們關心的熱點導入新課

在講自然保護時,先介紹當前人們關心的酸雨、臭氧層被破壞,森林銳減等問題,並指出這些問題的能否解決,都與生物特別是人類本身有密切的關係,從而激起了學生的緊迫感,提高了學生學好生物學的興趣。

6、以成語、諺語導入新課

如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引出生物界的種間競爭,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導出軟體動物或鳥類,以“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導出生物的變異等等。

總之,任何一種的導入方式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努力去創造一個愉悅、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做到願學、善學、樂學。使得課堂充滿激情和活力,也是提高自學效果的重要手段。

二、如何自學

(一)習慣是成功的基石,

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尤其重要,許多同學,在老師導入新課後,隻會粗略的翻書找答案和結果,這樣不利於他們對知識係統的了解。我認為培養如下的自學習慣非常重要。

1、走馬觀花式閱讀,快速瀏覽本文題目知道這是那一單元第幾章第幾節?題目是什麼?學生理清章節內容這樣有利於對知識係統化、條理化的學習,並且梳理歸類,分塊理解,使學生所學的知識綱領清楚。

2、行雲流水般的閱讀。

快速閱讀課文內容中的黑體字,結合本節目標推想我們具體要學什麼知識?課文要告訴我們什麼信息,如何告訴呢?這要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對所學內容有個總體認識,同時也有利於學生產生興趣。

3、細嚼慢咽的閱讀。

仔細的認真的讀黑體字下麵的文字,看看這節課告訴我們什麼?通過這次閱讀要知道本文中包含的一些定義,和其包含的內容。也就是什麼是什麼的概念,和他又包含哪些內容等,用筆勾畫出來,找出重點字詞用你喜歡的方式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