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課改下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模式改革問題之我見(2 / 2)

三、“三三六”模式推進過程中受學校客觀條件的製約

在農村中學語文教育中,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學校的很多評價機製主要是以成績來評價老師教得怎麼樣,教師的獎勵晉級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成績的好壞。因此,為了更好的成績,教師是不放過任何時間向學生灌輸考試的知識,學生也隻關心考試會考什麼,怎樣才能拿到好的成績。學校在課程的安排上,也是全天都在上課,老師們輪番上陣的教學生。這樣,就導致學生不能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也完全沒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同時,農村經濟較為落後,可供學生學習的資源較少。大多數的師生隻是將課堂資源進行了利用,卻很少能夠注意到課堂以外的教學資源,不能很好得將課內資源與課外資源結合利用。筆者認為農村學校的語文教師應該多引導學生注重課內外資源的引進,從而大大拓展了學生的可利用的學習空間。而“三三六”模式的實施,就是讓學生要有充裕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以及可供參考的學習資料,學校應該從課程的安排和資源的利用上提供一定的方便。

四、輕了基礎知識的有效積累

農村中學的學生本身就基礎差、底子薄,要多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即使在課前預習中,教師讓學生將基礎知識以筆記的形式進行積累,這對於學習上比較自覺的學生來說會起到作用,但是對於平時學習依賴性較強或者是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來說,就很難有效的展開基礎知識的積累。而在課堂展示的過程中所展示的是文本的重點及難點,這些都是能力上的提升,那麼這樣,就輕了抑或是忽略了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所以,在小組組長的選擇過程中一定要選擇有責任心、較積極的學生,而且老師也要經常性的抽查,以防止學生的假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真正的體現語文教學過程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

綜上所述,在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模式的引進或改革過程中,要在一定的本土的實際特點上進行引進,有所揚棄。使本土實際情況與語文課堂模式的變革相結合,努力處理好它們之間的種種矛盾,創作出具有自我特色的語文教學模式,使農村語文教學模式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農村初中語文“先學後教”課堂教學模式探究》東方青年·教師. 2013(9)

[2]《“三三六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實際運用》現代農村科技.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