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課改下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模式改革問題之我見(1 / 2)

新課改下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模式改革問題之我見

教育論叢

作者:尚保葉

摘要:在新一輪的課改大潮的推動下,筆者所從教的學校也緊跟時代的潮流推進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尤其是通過學習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使得傳統課堂模式有了較大的改觀。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也存在著思想認識水平低下、對“三三六”模式的盲目套用、學校客觀條件的限製以及輕了基礎知識積累等問題。

關鍵詞:農村中學;語文教育;教學模式;“三三六”模式

作者簡介:尚保葉(1987.11-),女,陝西榆林人,延安大學碩師研究生(2010級),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35--01

剛剛踏入教師這個行列就經曆了農村中學語文教育從傳統的“串講加解釋”的教學模式向高效課堂模式的跨越。尤其在語文組率先展開的“三三六”模式,給語文教學舊有的模式帶來很大的衝擊力。因為“三三六”模式就是要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解放學生和發展學生。它有三大特點、三個模塊和六個環節組成。雖然,“三三六”模式在語文這門學科中推行的如火如荼,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現就將筆者自己認識到的問題總結如下:

一、思想認識上的局限性

農村中學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其思想素質都比較偏低,對新事物的接受上有抵觸情緒。因為農村中學語文教育的課堂上大多數的情況還是老師在講台上手舞足蹈的表演,學生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這樣,就會剝奪了學生學習的自由,束縛了他們的創造性。老師在課堂上是均等的傳授知識,很難顧及到學生的個性的發展。同時,為了成績,老師們過多對教參的依賴,對整個文本分解,對做題技巧的過分關注。最終會導致語文的趣味性消失,學生感覺語文學習枯燥無味,甚至放棄語文的學習。而新課改則完全進行“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三三六”模式正是體現了這點,但是它的推行,讓思想上習慣老師講、學生聽的農村語文老師有些不知所措,讓習慣於被動接受知識而不知主動學習的學生們有些手足無措。所以,筆者認為在推進新的教學模式時,首先讓農村中學的師生從思想上對其進行接受,新模式的開展過程中既要大力倡導,也要循序漸進的展開。

二、對“三三六”模式的盲目套用

筆者所從教的學校在開始推行“三三六”模式時候,並沒有全麵的對全校師生講解“三三六”的精髓,而隻是讓各位語文老師將杜郎口帶回來的課堂實錄播放給學生看。所以,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對“三三六”模式的認識隻是皮毛,沒有真正了解了它的實質。語文老師們在上課時,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由學生主持、學生到講台前展示自己所承擔的那點任務,老師基本上是很少參與或者可以說是零參與。教師由以前的“一言堂”的極端轉變到一節課大部分時間甚至是全部時間交給學生活動,很少講或者是根本不講的極端。雖然將課堂交給了學生,幾乎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課堂也一改往日的死氣沉沉,變得像“趕集”似的熱鬧非凡,但是學生在一節課下來,腦袋裏空空如也。同時,這種學習慢慢地會流於形式,譬如在課堂上,老師一聲令下“討論”,學生就會立刻發出嗡嗡的討論問題的聲音,但是很多學生是不是真正的參與討論之中,是不是真討論,老師能不能真正的注意到這些問題的存在。因此,筆者認為,在“三三六”模式的推進過程中,不能隻看到表麵的熱鬧,而應該更注重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是在偽學習,還是將學習任務落到實處,及是不是真正地學習到東西等等。使得農村中學的語文課堂真正地做到充實有所獲、活而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