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以來對於“傷痕文學”思潮的研究持續不斷,我們既看到了文學史對其正統的評價;更重要的是,研究者並沒有拘囿於文學史的曆史定位,諸如李楊等人的研究。與其說他們的研究擴充了我們的知識結構,倒不如說,他們站在超越文學史的視角,衝破了舊有的思維桎梏,確立獨立思考的立場。後世的研究也不必囿於他們的研究範疇,而應引進這種思維方式,以各自不同的身份與立場關切曆史,關切人文,關切真相。
參考文獻:
[1]戴厚英:《人啊,人》,花城出版社,1980年。
[2]郭誌剛:《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3]朱寨:《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7月。
[4]李慈建:《當代中國文藝思想史》,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5]桂青山:《中國當代文藝思潮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6]陳曉明:《中國當代文學主潮》,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7]張永清:《新時期文學思潮》,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8]程光偉:《重返八十年代》,《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二期。
[9]陳思和:《當代文學史教程》,複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10]李楊:《重返八十年代——為何重返以及如何重返-接受人大研究生訪談》,《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1月。
[11]陶東風:《中國新時期文學3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12]陶東風.《中國新時期文學30年》[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13]牟鍾秀.《獲獎短篇小說創作談1978——1980》[M].文化藝術出版社.1982年版.第10——11頁
[14]時間主編.《精神的田園——“東方之子”學人訪談錄》[M].華夏出版社.1997年第236-238頁
[15]中國作協創作研究室編選.《新時期爭鳴作品叢書》[M].時代文藝出版社.1986年9月
[16]王瓊.《“傷痕文學”:作為華語的權力書寫》[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6年5月
[17]孫桂榮.《中國當代文學思潮研究十六講》[M].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年4月
[18]蔣守謙.《“傷痕文學”概念的生成和操作》[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
[19]張法.《傷痕文學的興起、演進、解構及其意義》[J].《江漢論壇》.1998年9月
[20]張器友.《現當代文學思潮散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21]吳秀明.《當代中國文學六十年》[M].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6月
[22]何西來.《人的重新發現——論新時期的文學潮流》[J].《紅岩》.1980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