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20世紀知識分子的生存空間(2 / 2)

三、“左翼文學”的崛起與“自由文學”的沒落

中國左翼文學聯盟的成立,是對五四文學的繼承和發展。雖然在應對蔣介石的白色恐怖麵前有許多困難,但是左翼作家沒有被困難嚇倒。魯迅在他的《野草》中有這樣的句子:“是的,我隻得走了。況且還有聲音常在前麵催促我,叫喚我,使我息不下。可恨的是我的腳早已經走破了,有許多傷,流了許多血。”這是那個年代的真實寫照和曆史反映,也是他自己內心的聲音,這實際上就是他自己生活的真實寫照,持之以恒,進之以猛,把堅守貫穿於生命的整個曆程。在《孤獨者》中,同樣是魯迅自己生存空間的縮影,之所以取名《孤獨者》就是在堅守的旅途中,孤獨寂寞罷了,在改造中國麻木無知的人性過程中,卻沒有人響應,但是魯迅沒有因此停下腳步,繼續堅持自己對國民性的批判和改造,這是時代的需要和曆史的需要。

在民族危難的時刻,時代的召喚和曆史的需要遠遠壓倒了自由主義的聲音,在曆史的發展潮流中左翼文學的影響遠遠超過了自由主義文學,成為時代的最強音。而此時的自由主義者仍然希望通過改良的方式來尋求中國的出路。胡適欣羨美國的自由憲政,試圖在中國推行現代自由、民主的社會製度,為此他甘願做政府的評論員和監督員,立足於上層,試圖對中國的政治體製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是在內憂外患的時代,中國走改良的道理始終是不現實的,所以在曆史的洪流中,自由主義就被時代的強音給淹沒了,退出了曆史舞台。

總之,20世紀的知識分子在中國複雜多變的國情下,主要形成了以魯迅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文學家,他們在為整個國家的前途擔心,為救亡圖存勞碌奔波,他們的生存時刻受到白色恐怖的襲擊,生存空間是受到極大限製的,不管是在精神上還是在物質上,都受到極大的挑戰,社會的曆史變遷就是他們生存空間的曆史變遷。而以胡適為主的自由主義作家,更多的是傾向自己內心的表達和對自由主義、對文學本身的追求,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的生存空間則是與世間有著一定的距離的。不管是以魯迅為主的現實主義作家還是以胡適為主的自由主義作家,對我們當代的知識分子都具有巨大的影響和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錢理群《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2]魯迅《魯迅選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3]陳其泰.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的新範式[J]. 史學集刊,2005,(3)

[4]盧煒. 論胡適的人學觀[J]. 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5]焦雨虹. 胡適的“接受史”[J]. 江淮論壇,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