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20世紀知識分子的生存空間
現當代文學
作者:羅鋼
摘要:“五四運動”的產生,使得中國知識分子開始覺醒,開始探索中國的出路所在,形成了以魯迅為主的救亡圖存,“立人為本”的魯迅精神;同時,也形成了以胡適為主的自由主義思潮,在硝煙彌漫的歲月中,潛心研究文學、史學、哲學以及宗教等自然學科,形成了區別於魯迅的另外一種生存空間。
關鍵詞:知識分子;生存空間;20世紀
作者簡介:羅鋼(1981-),男,彝族,貴州威寧人,西南民族大學彝學學院中國少語點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彝族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35-00-02
一、魯迅與胡適的文化立場
20世紀前期可謂是中國曆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五四運動”的爆發,像一聲春雷炸響了沉悶的中國,使得中國的知識分子不斷的覺醒,開始向國外尋求救國的真理。不管是在學術上,還是在救亡圖存上,他們開始探索中國新的出路,力圖從政治上、思想上對封建製度進行一次徹底的清理和批判,用新的文化思想抗擊封建專製主義的毒焰,呼喚古老中國的新生。在文學救國的道路上,則出現了像魯迅為主的對封建傳統文化進行徹底的批判,要用革命的道理重建新的中國,胡適由於深受西方思想的影響,在文化上則是主張改良主義,來改變中國的命運。
1927年蔣介石的反革命政變,由於蔣介石的白色恐怖鎮壓,許多的知識分子,在鎮壓中紛紛被鋪或者不能夠堅持自己的理想,五四時期的先進知識分子發生了劇烈的分化。陳獨秀、李大釗知識分子等成為早期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繼續活躍在當時的思想戰線上,為中國的命運與反革命戰鬥,魯迅也在為救亡圖存繼續努力奔波。以胡適、梁實秋、林語堂等自由主義者繼續堅持自由主義立場,認為中國的命運可以通過改良走西方的路線,用文學繼續為自己的理想耕耘在自己的園地裏。至此,中國現代文學上的兩位代表人物,因為諸多的原因,在文化立場上走向了分歧,也就形成了20世紀知識分子不同的生存空間。
二、魯迅的批判主義與胡適的自由主義
魯迅在中國的現代文學地位可謂是無人能及的,這不僅和魯迅的身世背景有關,而且和魯迅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分不開的。魯迅家境本來殷實,後來家道中落,深受旁人冷眼,1902年,魯迅東渡日本學醫,但是在一次日本的電影中看到麻木的中國人任憑日本人屠殺,旁觀者卻無動於衷,這給魯迅極大的啟發。使魯迅明白即使再健康的中國人,如果不喚醒他們的靈魂也是無用的。這就是魯迅在《呐喊自序》裏寫道:“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隻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隻有當具有個體尊嚴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人被確立起來,一個現代意義上的中國的崛起和強大才是可能的。”可見,從那時候起魯迅就敏銳的洞察到了封建製度下傳統的中國人思想麻木,如果不進行改造,中國是不可能強大起來的,於是產生了現代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緊接著《彷徨》、《呐喊》體現的是魯迅自己的心路曆程,更是那個時代真實中國的曆史寫照,魯迅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所關注的生存空間是整個國家生存空間的縮影,關注的是整個民族的命運,他的使命是拯救麻木無知的中國人的靈魂。
與魯迅不同的是胡適的人生經曆則沒有魯迅那麼坎坷,也就造就了胡適不同於魯迅的文學風格。胡適,1910年赴美留學,胡適更多是從個人興趣出發,來規劃自己的人生,這決定了他思考問題始終執著於社會中的個人,為他走向自由主義奠定了基礎。胡適主要強調自由思想的核心是個人主義,並以易卜生的個人主義作為經典話語,極力追求個人主義思想。胡適認為“真的個人主義就是個性主義(Individuality),他的特性有兩種:一是獨立思想,不肯把別人的耳朵當耳朵,不肯把別人的眼睛當眼睛,不肯把別人的腦力當自己的腦力。二是個人對於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要負完全責任,不怕權威,不怕監禁殺身,隻認得真理,不認得個人的利害”。他認為中國被封建傳統政治文化統治了兩千多年,在封建統治下的文學和國人,個人是沒有話語權的,這些造成了中國的貧窮和落後。所以,中國的出路在倡導個人主義,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盡其所能,把自己鍛煉成有用的人才,造成自由獨立的人格,愛自由愛真理的人,要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不迷信權威,不崇拜封建主義教條,不固執己見,用懷疑的眼光“重估一切價值”,同時要敢於負責任,這就是胡適著名的懷疑理論。他心目中的中國人就要像像易卜生的《國民公敵》戲劇裏的斯鐸曼醫生那樣是個自由主義者,充滿個性主義和理想,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這種個人主義的內涵就是個人的健全發展,人格獨立,社會責任強,思想自由,既敢於獨立做事,敢於承擔個人責任,又不怕權威,堅持真理。在硝煙彌漫的歲月,以胡適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執著於個人主義的追求,在救亡圖存的歲月裏,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是有一定的距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