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下聖壇的寫作思維(1 / 3)

走下聖壇的寫作思維

現當代文學

作者:張炎

摘要:對寫作思維的研究一直沒有一種係統而清晰的理論體係,這是由於寫作思維的抽象性與快速性,人們對寫作思維一直無法提出一種可操作性的模型,沒有達到對它本質的了解。四川師範大學教授馬正平在寫作思維研究中提出了“賦形思維”理論,解決了寫作思維的可操作性、模型化難題。

關鍵詞:寫作思維;意向性;本質直觀;重複;對比

[中圖分類號]: 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35-00-03

唐納德·麥奎德與羅伯特·阿特溫在《寫作中的思維訓練》序言中說道:“我們想把文章寫得文字流暢,內容富有啟發性,所麵臨的大部分問題不是怎麼思考、怎麼寫作,而是怎麼掌握這兩種活動間的不斷的相互作用”。這就說明寫作思維不是一個可供人任意解剖的靜態對象。思維是一個活動的狀態,而寫作一方麵要把人的思維的成果表達出來,另一個方麵,寫作的同時又是高速思維的過程,它是一個活生生地存在著的動態的過程。如何把握這種動態寫作思維的本質?如何達到寫作思維的可操作性認識?這對於無數研究者來說,一直是一個難題。

一、聖壇之上的寫作思維研究

(一)古代文論對寫作思維的研究

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對寫作思維有這樣的描述:“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裏”,“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文之思”與“神”、“慮”、“視”不可分割,“珠玉之聲”之吐也隻在“吟詠之間”,“眉睫之前”。其內核即寫作是神思的結果,神思又是瞬間感悟的迸發。劉勰自覺感受到了寫作與思維的內在相關性,但對這種相關性,他更多的是一種獨白式的體悟,而缺乏對寫作思維特征的邏輯描述。因而也就難以闡釋清楚寫作思維的內在原理和規律。

而沒有對寫作思維一般的規律性認識,寫作中的思維運作就還是不能達到可操作性。劉勰之後,陸機、鍾嶸等對此也都有研究,但都沒有大的突破,仍然停留在寫作與思維的感悟式描述上。所以寫作思維從古代開始就一直高居於聖壇之上,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覺。

(二)現代寫作學對寫作思維的研究

到了現代,受西方語言學,文章學,心理學的影響,在學理闡釋的邏輯性上,寫作思維的研究有了長足進展,但是,從學科研究對象的本質上看,還是基本停留在對思維現象的認識上麵。形而上的寫作思維現象分析與形而下的寫作之間還是橫亙著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

從八十年代前期劉錫慶提出的“思路”說,在他的《基礎寫作學》中就引用了葉聖陶的話“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到八十年代中期,朱伯石提出的“思維過程”說,在他的《現代寫作學》中有言“寫作是作者頭腦中對客觀事物進行加工時的思維過程”。直到九十年代程世壽主編的《思維與寫作》,作者將寫作過程細分為“看、想、寫”的三步走程序,以及同期另一個作者張紅雨在《寫作運思學》中所提出的:“從由具體的形象到抽象的概念,再從抽象的概念到更理想的具體形象這一過程來看,寫作運思是靠大腦的兩個信號係統交織進行的。”①認為寫作運思是物、意、文的中介,同樣也沒有意識到寫作中思維的高速運動。研究也還是一種現象的描述性認識,而沒有達到對寫作思維的規律性揭示。

及至二十一世紀,一批熱心寫作學研究,勇於創新的青年學者推出一係列寫作思維研究成果,如段建軍、李偉編寫的《寫作思維學導論》,雖已經意識到了從思維的觸發、繼發、完形中來闡述寫作思維,已經想從思維的具體可操作性入手了,但是,這種將思維分成幾個過程的做法,本來就已經有了對思維的表麵描述性質,因為在寫作中這種思維是極快速的,與寫作完全融合在一起的,這種分法不符合寫作中思維的實際情況。所以作者對寫作思維的本質還是沒有一個概括。寫作思維的操作化,模型化仍未成形。

二、現象學與寫作思維研究

20世紀胡塞爾提出現象學研究方法。它的核心概念是“意向性”和“本質還原”。在寫作思維的研究中引入現象學的這兩個概念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傳統寫作思維研究走下聖殿走向寫作思維,走向寫作本身的橋梁和中介。

“意向性”是寫作思維的基本特征。所謂意向性,胡賽爾在他的《邏輯研究》中指出“任何對象的意義都是我們通過我們的意向性活動而賦予給對象的”。寫作思維,作為思維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它的運行與意向性是不可分割的。文學寫作,作為主體審美意識的語符化顯現,其意向性是毋庸諱言的。離開意向性是文本就失去了其彰顯個性,風格的基礎。就是在實用文體,如新聞寫作、公文寫作中,意向性也是不可規避的。麵對同一個新聞事實,不同媒體的報道卻各有千秋,有的甚至大相徑庭。原因顯然不是新聞事實本身的差異性,而在於新聞寫作者不同的意向性取舍。

因此,從文本的意向性切入,反觀寫作思維這種在抽象意識領域客觀存在著,但同時又不占有空間時間的實存是我們寫作思維研究的一個突破口。

“本質還原”是寫作思維研究的基本方法。所謂本質還原,即“通過懸擱前擁有的觀念而達到完全的直麵現象本身,從而得出現象中一般性的東西,即本質”。本質還原的關鍵在於現象中相似點的發現。正如我們麵前如果有四個不同的紅色物體,四個物體的形狀質料是有差異的,但我們說它們都是紅色的。“紅色”就是我們通過差異對比,找出的相似點,就是對這四個物體在顏色層麵上的本質還原。同樣,對寫作思維的“本質還原”即通過對相互聯係而又相互區別的文本進行直觀,以獲取其交集的部分。而寫作思維是貫穿寫作這一行為過程始終的。因而,我們對不同階段的寫作的直觀也就指向不同層麵的寫作思維本質。即從深層的時空感中的寫作思維,到中層的結構感中的寫作思維,再到表層句子的順暢感中的寫作思維一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