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寫作的分形:
“寫作行為的初始環節——靈感、感思中,已經濃縮了寫作全過程的主要環節的主要信息”②,也就是說,文章的一個意向點已經形成,接下來的工作,就隻是對這個意向點的展開,即在意向點的暈圈內吸引文章材料,組織成文。這樣,“寫作行為過程的實質就是對寫作初始環節縮微了的精要信息的放大重演而已。”所有的行文就像放大鏡一樣將其不斷地放大,解析,更加的詳盡與充實豐滿,形成完全的說服力與氛圍。寫作的若幹的環節就是一個個層層嵌套的結構,都是圍繞同一個中心點——奇怪吸引子的不同角度不同尺度的放大,表層是一種不斷的漸近,而結構的深層,卻是寫作思維中的重複,即對奇怪吸引子從不同尺度的重複渲染
(三)深層寫作思維的時空感
藝術來源於生活,是對生活的提煉,永遠充滿對美感不倦的向往,這種美感即時空感的追求,時間上的節奏、活力感;空間上的廣闊、高遠感。唯有如此,寫作才有深度、高度和靈活度。這種時空感,要如何才能獲得?並且這種時空感是一種感受層麵的東西,如何才能具有操作性?成為我們可以掌握的技能。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對寫作中的思維進行研究。
1、立意的深刻、高遠
“文貴高、貴大、貴遠”在寫作中要追求一種深刻性,而立意的深刻性,就在於對立意不斷的解剖,不斷的深入,通過對一個點(奇怪吸引子)的層層放大,展現一個立體的、豐滿的、多層次的世界,一種淋漓盡致的渲染;對比的運用,將主題放於一個更大的空間內,產生更鮮明的明晰感,拓展更大的視野。作者選擇一係列同性質的材料進行排山倒海似的敘述,汪洋恣肆,形成一種空間感上的造勢,文氣盎然。
2、節奏的流動、運動
通過對立意不斷的深入分析,這種深入的過程,就是一種時間感,一種流動運動感,同樣,不斷的運勢,不同角度尺度的渲染,也是一種重重疊疊的節奏韻律感;對比更是造成文章的起伏跌宕、轉折變化的節奏。空間的層巒疊嶂中,立體充實中可以看到時間的動態之美,同樣,在時間的綿延中,也可拓展空間。
從文章的表層到深層,我們從不同的層麵發現寫作這種現象的本質,即相同點、相似點:文章是通過在一種意向性的指引下自動的吸引與之相諧的材料,來達到自己意向的完美的展現,即意向性為中心,運用不斷地重複與對比來強化它,達到一種說服的強大的氣勢與濃鬱的氛圍,營造美好的意境,迷漫中達到空間上的占有和一種強化的節奏。重複與對比是所有的寫作思維中的基本模型。可以說,“賦形思維理論”為我們找到了打開寫作思維之門的鑰匙,讓寫作成為一種可以通過學習、實踐而提高的技能。這就對寫作的操作性達到了一種具體的模型化,使人人都能寫,都會寫;而又由於每個人的意向性不同,對事物的認知不同,就算是對同一事物的描寫,不同的人也能寫出千姿百態的文章來,寫作的世界由此也就煥發出勃勃生機。
四、結語
一種新方法的出現,將會帶來一次學科的革命。而我們回觀寫作學的曆史,也旨在說明寫作思維用以前的方法是無法得到寫作思維的本質的,隻可能停留在一種對經驗的描述上,或是對思維的推理上,使得寫作思維研究成為聖壇之上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光環,這在我們從古至今的寫作理論中就可以看出;並且寫作是與思維同步進行的,這種高速的交互作用更加不是推理可以解答的。寫作思維,作為一種意向性活動,一種抽象的活動,其規律性是不能靠推演而形成的,隻能從寫作思維這個現象本身出發,從寫作現象中“看”出它的規律性。所以也必隻能在這種現象學的方法中才能找出它的本質,在現象學方法的觀照下,寫作思維的研究將會有更加長足的發展。
注釋:
[1]張紅雨,寫作運思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P7
[2]馬正平,高等寫作思維訓練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P209
參考文獻:
[1]程世壽,思維與寫作,湖北,新華出版社,1990年版
[2]張紅雨,寫作運思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3]段建軍,李偉,寫作思維學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4]張慶熊,熊十力的新唯識論與胡塞爾的現象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馬正平,高等寫作思維訓練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6]馬正平,高等寫作學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7]唐納德·麥奎德,羅伯特·阿特溫,寫作中的思維訓練,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年版
[8]蔣凡,鬱沅,中國古代文論教程,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年版
[9]史鐵生,我與地壇,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