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先覺者
現當代文學
作者:張瑾
摘要:蕭峰作為金庸武俠世界中的“第一英雄”,他尷尬慘烈的命運因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而吸引了眾多的研究者來發掘。本文在回顧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天龍八部》中的蕭峰形象作了深入的分析,並將他的悲劇與廣闊的社會背景相聯係,再現了他在那樣一個民族主義盛行的時代成長為民族平等先覺者的心路曆程,展示了狹隘的民族主義在當時的影響之廣泛和對世人思想禁錮,以此凸現蕭峰作為民族平等先覺者無人理解的孤獨,進而揭示了他的悲劇所蘊含的必然性。
關鍵詞:孤獨的先覺者;悲劇;民族主義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35-00-03
自1955年《書劍恩仇錄》問世始,金庸的15部新武俠小說陸續在香港發表,金庸也由此成為全香港人最感興趣的話題之一。上個世紀80年代初,金庸武俠小說正式傳入大陸,並於90年代掀起金庸研究的高潮。至此,金庸已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無法拒絕的文學存在。在“金庸武俠小說研究”這一龐大的體係之中,《天龍八部》這部堪稱通俗小說經典的悲天憫人之作以嚴謹的結構,宏大的場麵,雅致的語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備受研究者的青睞。蕭峰作為本書的第一主人公,是研究者所公認的“第一英雄”【1】,其人生的悲苦,命運的慘烈,是金庸筆下的其他人物所無法比擬的,也是其筆下唯一一個以自盡的方式謝幕的主人公形象。他悲苦的人生和悲壯的謝幕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而吸引了諸多研究者來發掘。
一、英雄的毀滅
在蕭峰的故事中,金庸刻意展示的並非是曆盡坎坷﹑英雄成名的常規主題,相反,在《天龍八部》所框架的世界中,蕭峰的價值在於表現一個英雄走向毀滅的悲劇性啟示。
蕭峰是帶著他與生俱有的英雄特質出場的,在段譽的眼中,他是“英氣勃勃”的“一條大漢”,是“燕趙北國的悲歌慷慨之士”。鬆鶴樓上,他與段譽鬥酒,四十餘碗下肚而麵不改色,足見其豪爽;初見包不同,麵對他的無理質問而心平氣和,足見其豁達;杏子林中,欲以一幫幫主之尊為風波惡吸毒,足見其慈悲;叛亂突生,消弭大禍於無形之中,足見其機智;自傷身體,代四老贖罪,為救一個丫頭而冒生命之險勇赴聚賢莊,足見其義;少室山上,於一招之間擊退當世三大高手,足見其勇武;雁門關外,為使千萬生靈免遭塗炭,將兩截斷箭插入自己的心口,足見其仁。然而,正是這樣一個集諸多優點於一身,“翻遍了武俠史,恐怕也難找出一個來與之相比”【2】的英雄卻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蕭峰本是中原武林人士仰慕的英雄,丐幫上下個個擁戴的幫主,但是在杏子林中卻突然有人拿出了最權威的證據揭露他不是中原子民,而是與漢人有世仇的異族後代—契丹人。突如其來的災變使蕭峰難以置信,於是,他自動放棄了幫主之位,開始追索身世之謎的艱難曆程。但是,他矢誌追索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純粹失去直至最終絕望的過程。因為種種事實證明了當年他家世的慘變和他無法改變的契丹血統。在追索的過程中,他落下了“殺父﹑殺母﹑殺師”的罪名—都是中國文化最不能容忍的罪名,和“忘恩負義,殘忍好色”的評價,成為中原武林痛恨的“大惡人”,並由原來的喬峰變成了蕭峰。然而一個字的差別是足以烙印整幔錐心刺骨的悲劇,胸前的狼頭刺青由象征的圖騰淪為背叛的恥證,但身上聚集了英雄一切優點的蕭峰並不鑽牛角尖,他於雁門關外見到宋軍官兵對遼國百姓的殘忍行為後很快就解開了這致命的鬱結,決定“從今往後,不再以契丹人為恥,也不以大宋為榮”【3】。
蕭峰是英雄,但英雄隻是半神,他畢竟還有人性的弱點,英雄的弱點是強大的意誌必須有所寄托。仇恨之執著,也如世間諸般執著,既有化不開時,就有看不透處。急於尋找真相,真相卻更遙遠。執念既生,心智就有所雍塞,洞察就會缺少清明,由此鑄成滔天大禍,追悔莫及,蕭峰的致命弱點,即在此結上。致命的弱點在適宜的溫度和土壤中發芽開花,結出異彩和有毒的悲劇果實—他在仇恨的主宰下殺死了他所摯愛的阿朱。
英雄都會做錯事,這並不重要。英雄也許會有些怪異的行動,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麵對大節的時勢裏要能把持。
失魂落魄的蕭峰漂泊到了他的故國,機緣巧合之下與遼國皇帝耶律洪基結為異姓兄弟,並在助其平叛後被封為掌管遼國兵馬大權的南院大王,他從一個誓與契丹為敵保家衛國的漢民英雄,便成了契丹大遼國之中流砥柱。然而這一切的改變都隻是表象,真正不變的是蕭峰那一顆大仁大義﹑俠骨柔腸的本心。在中原已無處容身的他,能夠回歸故土本應是一樁美事,然而命運並沒有停止對他的撥弄,更大的難題擺在了他的麵前:耶律洪基封他為宋王,命他率軍進攻中原!從表象的道德來說,蕭峰既是契丹人,就是耶律洪基的臣民,就應該服從皇帝高貴的意誌,但從小在中原長大的蕭峰,又怎能做如此之事?
違背耶律洪基,從公的角度,是為不忠;從私的角度,是為不義;帶兵侵犯中原,殘害中原百姓,卻是不仁,他成了民族鬥爭夾縫中的西西弗。於是,英雄的悲劇在人生中最黑暗的深淵邊緣,像一道極地中寒冷而炫目的白光,驚心動魄地升起,他於十萬遼軍將士﹑數千各族豪傑之前,將兩截斷箭義無反顧地插入了自己的心口,完成了他壯美和意味深長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