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劉備用人的策略。他對屬下一群文武眾臣充滿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樣生性多疑,處處設防。充分授權也是劉備用人的一個成功之處。三顧茅廬,請得孔明出山,劉備就把軍中大事一概交給他打理,很少幹預,這樣才使當時最優秀的執行官,有機會把才能揮灑的淋漓盡致。桃園三結義後,劉備雖得了關張倆虎將,但個人勢力仍是非常弱小,於是就先後投奔公孫瓚、袁術、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軍閥豪強,但都又相繼被出賣追殺,東奔西走如喪家之犬。這使他吸取教訓,意識到如沒有一位能謀略善統籌之高人,是不能取得長足持續發展的,所以就設了丞相之崗,然後廣發英雄帖,四處攬才,最終鎖定諸葛亮。這也是他在用人方麵因崗設人,適才適所的體現。
劉備還能取人之長,優勢互補。關張趙黃馬及諸葛亮都是個性非常鮮明之人,能攻能守。劉備注重平衡,崗位設置互不重疊,權責明晰,使他的團隊達到了最完美的人力資本組合,形成了核心的競爭力。敢用比自己強的人,也是劉備的高明之處。
劉備為什麼會成功?如果仔細地分其中的原因,不過就是劉備能夠發現核心人才,能夠留住身邊的核心人才。經營企業,就如同經營國家。凡事都興於人,敗於人。我們不但要知人善用,尊重人才,更應注意人才的培育工程,做好HR持續運營計劃,建設培養人力資本梯隊。使人力資本增值,產出高效益。因此,商場如戰場,得士則勝,失士則敗。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曾估算,物力投資增加4.5倍,利潤相應增加3.5倍;而人力投資增加3.5倍,利潤將增加17.5倍。人是各種生產要素中最活躍,最具有創造力的要素,高素質的核心員工更是如此。企業核心員工占到企業總人數的20—30%,他們集中了企業80—90%的技術和管理,創造了企業80%以上的財富和利潤,他們是企業的核心和代表,是企業的靈魂和骨幹。因此,核心員工爭奪實際上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自身競爭優勢的較量。我們可以試想:外資企業要依靠什麼挖走核心員工?中國企業又要靠什麼留住企業的核心員工?被挖的這個核心員工會考慮哪些要素決定去留問題?那麼中外企業各自存在的優勢有哪些?為了更好分析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借用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中所采用的鑽石理論模型來進行分析。
波特提出的鑽石理論模型是在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競爭優勢時使用的,它主要包括四個方麵的要素:一是生產要素;二是需求條件;三是產業鏈——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四是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與之對應,比較中外企業各自競爭優勢也需要考慮四個方麵的要素:一是生產要素;二是需求條件;三是供應鏈;四是企業的內部管理水平。
生產要素比較。生產要素一般包括人、財、物、技術、土地等要素。外資企業具有較強的資金實力,因此會借此優勢通過高薪聘請核心員工。而國內企業一般資金缺乏、技術算不上優勢,但是在土地方麵存在一些優勢,尤其是國有企業,根據國家政策可以以較低價格為核心員工提供福利房。
需求條件比較。需求條件主要指目標市場內客戶的需求形態。雖然外資企業可能介入已成熟市場的競爭,如家電行業、手機行業、食品行業、IT行業,也可能介入不成熟市場,如汽車行業,都可用品牌的知名度從側麵反映客戶需求潛力的要素。外資企業往往具有較長的品牌發展曆史,這一點與國內企業相比是占有優勢的。
供應鏈比較。依據美國資源管理協會所下的定義:供應鏈指一個整體的網絡用來傳送產品和服務,從原材料開始一直到最終客戶(消費者),由一個設計好的信息流、物流和現金流來完成。國際市場上,中國製造倚仗的隻能是原材料便宜、人工便宜。也正因為如此,日本企業亮出了戰勝中國製造的五張王牌;同樣因為如此,產品的設計能力,知識產權,以及專利權構成了中國企業在供應鏈上的弱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