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家和浪漫主義精神(1 / 3)

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家和浪漫主義精神

文化傳播與教育

作者:吳黎霞

摘要: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雖然是以封建複辟告終,但它為後來的一個世紀提供了反抗壓迫的方式,也賦予音樂家們要求掙脫束縛、獲得自由和表露個性的精神。本文從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家及其音樂風格、體裁和內涵,闡述了19世紀的浪漫主義音樂。

關鍵詞:浪漫主義;個人情感;藝術歌曲;交響樂

中圖分類號:J60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11-0153-02

一、引言

浪漫主義(Romanticism)是開始於十九世紀西歐的藝術、文學和文化運動。1798年法國資產階級推翻了封建專製政權,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這個偉大的曆史事件震撼了整個世界,在歐洲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音樂是指19世紀初在歐洲形成和發展的一個重要音樂流派,是繼維也納古典樂派後出現的一個新的流派。作為法國大革命催生的社會思潮的產物,大革命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推動了個性解放和情感抒發的要求,對個人獨立和自由的強調,成為浪漫主義藝術的核心思想。

浪漫主義打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一個滿懷熱情、追求理想的世界,一個耽於幻想、勇於創造的世界。如果說古典主義是一個充滿了邏輯思維的理性世界,那麼浪漫主義的音樂就像五光十色的寶石,體現了人的各種感情。

二、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

貝多芬是通向浪漫主義音樂的曆史橋梁,他是古典主義音樂的集大成者和終結者,也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先行人。在他的晚期作品中,抒情主義的成分加強了,音樂變得更加內向,更強調個人的自我表現,使作品出現了明顯的浪漫主義傾向。如《第九(合唱)交響曲》、《迪亞貝利變奏曲》、《莊嚴彌撒曲》、晚期弦樂四重奏(作品127,130~32,135)和最後五首鋼琴奏鳴曲(作品101,106,109~111)。

其中《第九(合唱)交響曲》是貝多芬一生的總結,是人類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事業而奮鬥的基礎與標誌。

作品創作期間正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遭到失敗、封建王朝複辟,也是貝多芬一生中最孤獨最痛苦的時期,耳聾、窮困、政治的失意、疾病的折磨、家庭的煩惱等,但是他通過席勒的《歡樂頌》,唱出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的民主精神熱望,使他超脫了個人生活的痛苦,進入藝術的最高殿堂,並樂觀的預言:“再過五十年到處都是共和國”。

三、浪漫主義的音樂家們

如果說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比較客觀、含蓄和充滿了理智,那麼浪漫主義以其個性化的表達、誇張的激情和豐富的想象開始了和古典主義截然不同的時代。當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不在抱有希望的時候,很多音樂家的作品也表達了不滿足於現實,追求理想的願望。

(一)“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

舒伯特的代表作品,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和《冬之旅》,在他的作品常常帶有自傳性的描寫一些失戀者、流浪漢的心聲,舒伯特正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深刻反映了他那代人的命運。作為浪漫主義音樂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舒伯特一生處於社會政治反動、黑暗的時代。為了堅持自由音樂家的理想,放棄所謂的“工作”而生活貧困,他渴望光明與幸福,但卻找不到出路。他的音樂被貝多芬稱為“有神聖的閃光”,他一生創作了600多首藝術歌曲,無愧於“藝術歌曲之王”這個稱號。除了舒伯特,浪漫主義時期的許多音樂家們都喜歡用詩人的作品來譜寫歌曲,因為歌曲有歌詞的內容,能直接的反映人的心理和感情或大自然的景色。詩人們的作品具有非常優美的韻律、節奏,豐富的情感,多變的形式,為音樂家們創作優秀的藝術歌曲奠定了極其有力的基礎。如舒曼的《桃金娘》、《詩人之戀》、《婦女的愛情生活》,勃拉姆斯的《乘著歌聲的翅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