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校園新聞“走、轉、改”的原因及做法(1 / 3)

論校園新聞“走、轉、改”的原因及做法

文化傳播與教育

作者:楊季鋼

摘要:本文通過對當下校園新聞的現狀進行揭示,指出校園新聞的不足,並且說明校園新聞的根本所在,為校園新聞的采寫編提出方法。指出了校園新聞為何也要實行“走、轉、改”的原因及其做法,為校園新聞的采寫落實到實處做了理論結合實踐的闡釋。

關鍵詞:校園新聞;走轉改;實施辦法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11-0151-02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新聞戰線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建黨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走基層”就是要解決新聞隻重視上級滿意,忽視群眾滿意;媒體想說的事情,人民群眾不感興趣,而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媒體又不敢報道。“轉作風”就是要改變記者傲慢、浮躁的工作作風,以及機械呆板的報道方式,應景應付,“以偏概全”,宣傳成績掩蓋問題,揭露問題則一無是處等問題。“改文風”就是要改變套路程式化,空洞說教,或對一時不明確的街談巷議、奇文怪論、名人軼事、花邊新聞進行刻意炒作等問題[1]。所以,在這裏我們依托“走、轉、改”活動的契機,認真分析校園新聞工作中存在問題及其根源。

一、校園新聞的現狀

1.為了“新聞”而“做”新聞。當下媒體環境中已經屢見不鮮地出現了“假新聞”。為了博得受眾的眼球把新聞事實誇大甚至無中生有,很多受眾對媒體的洞察力與敏銳性不強,看到此類假新聞不假思索地相信該報道,如此推動媒體越發狂妄地編造假新聞以博得受眾的青睞,而如今中國受眾維權意識不強,對“假新聞”雖然深惡痛絕但又不知如何進行控訴。出現在校園中的“假新聞”多半是一些“萬能新聞”,諸如“扶老人過馬路”、“走進敬老院”、“雪天鏟雪”、“登山強健體魄”等。這類新聞多數會配以圖片,更多時候出現在新聞上的圖片隻是當下在網上搜索或者是曾經的老照片。在校園中的“假新聞”雖然其惡劣性比不上社會媒體製造的假新聞,但社會之源源於校園,校園是孕育社會中流砥柱的搖籃,今天很多新聞從業者就是昔日在校園裏從事宣傳工作的學生。如果在校學生剛接觸新聞就已經走向偏離新聞本身的道路,可想而知今後在新聞戰線上對新聞報道的真實性。

2.為了“領導”而“寫”新聞。新聞無國界,每一個人都願意看見“接地氣”的實實在在的新聞。新聞聯播的重大舉措增設“走基層”版塊,內容除了國家領導人出席、參與重大會議會晤以外,還更多關注民生問題,堅持把“走、轉、改”落到實處。中央電視台針對該版塊陸續派出88路268名編輯記者深入廠礦社區、田間地頭“蹲點”采訪。他們“走下去”、“沉下來”,用心靈傾聽百姓心聲、用雙腳展開田野調查、用鏡頭捕捉時代變遷。為觀眾奉獻接著基層“地氣”的、帶著記者情感體溫的新聞報道[2]。他們分別以“蹲點日記”、“第一手調查”、“勞動者”、“最美麗的中國人”等有血有肉關乎老百姓生活的新聞。2012年以“新春走基層”為主打的新聞帶動了新聞頻道的整體收視明顯提高:農曆除夕至初六,新聞頻道的收視份額較去年同期提升16%,指標性欄目《新聞聯播》內的相關報道,收視率比去年同期提升了27%[3]。2013年,“新春走基層”、“新春看變化”等多檔新聞特別節目收視率增幅達到35%以上[4]。根據央視“走基層”係列報道改編而成的“中國——在現場”係列節目從2012年10月26日起在德國每晚播出,受到德國觀眾的好評。德國編導人員在節目製作過程中被“走基層”所呈現的中國畫麵所感動,表示他們在這些平實的素材裏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尊重”[5]。而目前出現在各大校園媒體上的新聞多是某領導出席某會議、某領導看望某老職工等,新聞的主題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某領導做了這件事。在這裏並非是全盤否認關於“領導”的新聞,而是現在校園新聞中所呈現的趨勢一味地追著領導跑沒有把新聞真正的精神在新聞中得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