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為了“更新”而“複”新聞。在媒介訊息無孔不入的今天,隻要人們打開電腦、電視、報紙,就會發現不同的平台出現大量類似甚至完全相同的新聞,這樣大麵積的轉載複製新聞已經成為了當今媒介環境下的一種常態。在媒體中,《南方周末》對於從不同視角看問題的實踐應該算比較成功的。對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深度剖析,用獨道的眼光和觀點把訊息進行整理、加工、處理然後釀造成一篇觀點獨道、視角創新的專題或者大新聞、追蹤新聞等。同時《南方周末》注重對新聞的持續關注,把新聞串起來做,把起因和結果深度考評再對其進行持續的跟蹤報道的方式也贏得了受眾的好評。但在校園新聞的報道中很難做到觀點獨、剖析深、追蹤久。於是校園媒體也出現了與商業媒體同樣的詬病,那就是一味地轉載,商業媒體這種操作一是為了點擊率,二是為了展現自身時效性,但隨處可見的重複新聞出現在校園新聞中不乏有充版麵的嫌疑。我們可以自問,在校讀書期間首先關注的是各大門戶網站還是校園新聞轉載的新聞,如果為校園新聞的大量轉載找一個托辭的話隻能說該校媒體工作者關注當下時訊,但做校園新聞要弄清楚受眾群才能更好的發表、轉載新聞。
二、摸清校園新聞的根本
1.校園新聞給誰看。任何地方的宣傳工作者都要明確我們的受眾群是誰,他們需要什麼樣的訊息,如若能夠解決以上問題自然會吸引受眾關注你所辦的報紙(網站、刊物)。在校園最直接的受眾分為兩類(以常見的一類高校為例):從下圖可以進行簡單的受眾分析,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隻有弄清楚受眾的需求,並通過自身走訪調查得到的新聞才能夠觸動“校園人”的生活,這樣的新聞才更具有價值。
2.校園新聞誰在做。校園報紙(網站、刊物)一般是在相關負責老師、領導的指導下由學生進行采編寫。在校園中做新聞,首先要搞清楚“我是誰”然後再進行新聞的采編寫,不然就會做出一些“假、大、空”的新聞,這樣也會慢慢流失讀者。以一個學生的姿態進行采訪,用一個學生的眼睛告訴受眾你看到了什麼,用一個學生的腦袋評論你對該事件的看法。無論是新聞、專題還是評論,在校園裏做新聞弄清楚自己是誰後,用最常人的思維客觀地對新聞進行最後的整理再加以報道,這樣也不難做出好新聞。
3.如何發現新聞。當下很多媒體從業者從學生時代做新聞就開始抱怨沒有新聞可尋、沒有新聞可做、沒有新聞可報,其實很多新聞就在我們身邊,換一個角度觀察解讀,讓新聞“接地氣”,它便成了一個不尋常並且關注度高的新聞。比如央視2012年在全球動用300多名記者發出最真實的提問“你幸福嗎?”這是一個再尋常不過的問題,人們每天忙碌地為了學業、事業奔波卻沒有來得及問自己一個最簡單的問題“自己幸福嗎?”這個提問在全球得到了各式各樣的回答,有人說“工資低”、“失戀了要追回來”,有人笑了笑沒有說話,有人說“我姓曾”。這次節目的策劃人恐怕也沒有想到回答的樣式會如此之多,但這些樸實無華、不假思索的聲音就是最“接地氣”的聲音;這些記者遍及全球以朋友或路人的態度提問就是最“轉作風”的提問;這些最終呈現在人們生活裏津津樂道的新聞就是最“改文風”的新聞。在經新聞聯播“接地氣”的對此進行報道後,很多新聞從業者也不禁歎息曾幾何時自己也有過類似想法最終因為一些關卡沒有提出方案。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新聞其實就是自己心裏最想跟自己提的那個問題,以最“接地氣”的方式彙聚各色訊息組織成最出色的“走、轉、改”踏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