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媒體傳播對新聞編輯功能的消解與建構(1 / 2)

新媒體傳播對新聞編輯功能的消解與建構

傳媒實務

作者:趙昕

摘要:新媒體的出現與急速發展給新聞編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時代的編輯必須掌握信息技術、網絡技術,不斷地提高自身媒介素養以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本文以新媒體的特點為切入點,探析新媒體環境下編輯功能的變化,並就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功能的變化與應對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編輯;消解;建構

中圖分類號: G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11-0134-02

新聞編輯是伴隨以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的出現而後出現的,隨著人類傳播技術的進步,傳播方式的多樣化,進而出現了廣播電台編輯和電視新聞編輯,傳播技術的每一次發展,都是新聞編輯工作的一次變革。而以網絡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出現,更是對傳統新聞編輯工作的一大挑戰。

一、新媒體的特點

新媒體的出現雖然以網絡為代表,但是發展至今已不僅僅局限於網絡這種單一的形式。隨著移動網絡的普及,包括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在內的移動通訊設備已經成為絕大部分年輕人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

各種針對手機用戶的應用軟件層出不窮,一些傳統媒體在開設網站的同時推出了自身的手機客戶端以適應移動用戶的需求。

從網絡以及手機這些信息傳播終端可以看出新媒體時代的新聞特點主要有:

(一)信息容量巨大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可以運用各種圖文聲像組合來對新聞進行報道,加上超鏈接的應用,同一條新聞的信息容量大大增加。

(二)更新速度更快

新媒體可以做到實時更新信息,尤其是現在的手機客戶端,隻要有移動網絡,智能手機用戶就能夠看到最新鮮出爐的新聞。

(三)新聞的互動性加強

用戶可以實時參與互動,對信息進行反饋和質疑。新媒體的互動性是最重要的特點之一,互動性極大地提高了用戶的參與性。新媒體的互動性是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

(四)新聞的來源不再單一

正因為互動性增強,用戶任何一條新反饋或者質疑都有可能成為新的新聞來源,可以說人人都有麥克風。

從以上四點可以看出,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確有著很多傳統媒體望塵莫及的優勢,比如信息容量、傳播時效、與受眾的互動等。但事物總有兩麵,尤其是新生事物,不可避免的有著缺陷。與優勢相伴而生的就是新媒體的硬傷,信息容量過大,更新速度過快,受眾就會不自覺的在海量信息中花費大量的時間。互動性的增強,信息發布者的增多,造成了信息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削弱了新聞媒體的權威性。

二、新媒體環境下編輯功能的變化

一般來說,傳統的新聞編輯有三大功能,分別是策劃功能、把關功能和組構功能。策劃功能包括對受眾的定位,對受眾需求的了解,編輯出版物題目的選擇和確定,組稿以及營銷的策劃。編輯的把關,即審稿,是編輯工作的中心環節,更是編輯決定傳播什麼、傳播多少以及怎樣傳播的必經程序。組構功能即是對信息進行組合加工,並構成整體的、有序的出版物化係統,包括稿件的組織與配合。這些功能都是在以報紙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和普及,傳統的編輯功能也在發生著變化。

策劃功能上,傳統媒體在時效性和刊播方式上無法與新媒體相抗衡,因此,就會在報道深度和信息權威性上下功夫。同一事件,新媒體可以在第一時間更新動態,傳統媒體就應挖掘事件背後的新聞,彌補時效上的缺失。另外,網絡上的信息來源魚龍混雜,“據說”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傳統媒體可以在信息來源上加以甄別,獲取第一手資料,而非經過多次轉述的信息,增強信息的權威性。不過隨著報網融合的程度不斷加深,很多主流報紙都開設了自己的網站,網絡信息的可信程度略有增強。

在傳統大眾媒體中,編輯在整個傳播活動中居於中心位置,決定著信息的采集、取舍、過濾、整合。也就自然成為傳統傳播方式中的“把關人”角色,這種“把關”是大眾傳媒外界人員無法參與的。但在網絡新媒體的傳播環境下,傳播權力的廣泛分布,專業的傳播組織不再擁有傳播霸權,因而“把關人”的概念發生了一些變化。